第45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13[第1页/共2页]
23、乱:颠倒是非。这句说:在辩白“义”与“不义”这个题目上,思惟是混乱的。
14、为:动词。“攻国”是动宾词组作宾语用。“今至大为攻国”就是说:“现在乃至于大行不义之事,攻取别人的国度”。
少有尝到苦的东西说是苦的,而多有尝到苦的东西说是甜的,则鉴定此人辩白不清甜和苦。
释义:
5、以:因为。亏:侵害。
3、《墨子》(2)
7、兹:同“滋”,更加。
豚(tun屯音):小猪。
12、扡:同“拖”,夺。
译文(参考):
当此,天下的君子都晓得(以上事理)而赐与怒斥,说是不义(之举)。
8、厚:严峻。
足见知天下大事的君子,在辩白“义”与“不义”这个题目上,思惟是混乱的。
注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驳斥的体例,是先举平常糊口中的一些事件为例,以引出一个判定是非的原则,然后据以论证攻国之所觉得大不义。
当今对小的事情能辩白清楚是与非,对大的事情如攻伐他国,则不晓得是错的,反而赞誉它是义举,这但是辩白得清义与不义吗?
15、这句说:必定构成一条极刑了。
《非攻》——反对侵犯别的国度
杀死一人,是不义,必定构成一条极刑。如果遵循这个说法类推,杀死十人,就是十倍的不义,必定构成十条极刑;杀死百人,就是百倍的不义,必定构成一百条极刑了。
——《墨子》
那么进入别人圈养家畜的栏厩里,偷人马牛者,其不仁又更赛过偷人家的狗猪鸡。为甚么?因为他侵害别人的好处更多。
17、十重:十倍。
3、非:驳诘,责备。
诸子百家散文(6)
现在乃至于大行不义,攻伐他国,则不以为那是不义的行动,反而表示赞誉,说是义举。
4、上为政者:上面在朝的人。
18、情:诚,果然。
2)《非攻》
至于盗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其不义赛过进到别人果菜园里偷摘桃李。为甚么?因为他侵害别人的好处更多,其不仁更甚,罪过更严峻。
22、也:疑是??文,应删去。
果然不晓得那是不义的,以是把奖饰攻国的话记录下来遗留给后代;如果既已晓得攻人之国事不义的,那他另有甚么来由把那种不义的行动记录下来遗留给后代呢?
2、园圃:种果树的叫“园”,种菜的叫“圃”。这里园圃是泛称。
6、至:至于。攘(rang瓤音):盗窃。
当今,天下的君子都晓得(以上事理),并反对那些不义的行动。
16、这句说:如果遵循这个说法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