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李氏英杰[第2页/共3页]
李世民皱眉道:“此子胡言乱语,克明乃为国事计。”
厅内一静,李世民背脊一挺,身子微微前倾,双目透出精芒,刚才还温文儒雅的模样瞬息间化为威势。
长安宫城之西,有一座算不上宏伟,但满城文士都恋慕妒忌的修建,这就是秦王李世民半年前才设立的“文学馆”。
以是,李世民不急。
薛收轻声道:“殿下,淮安王、李世绩均溃败……”
房玄龄大笑道:“哈哈,殿下虚怀若谷,只盼文武豪杰相伴,鄙人天然是竭尽尽力。”
声音略微沙哑,但吐声咬字很有节拍感,一句话说完,下首诸人均施礼相谢。
事情是明摆着的,李世民六月尾回京,刘黑闼七月初就起兵了,按理来讲李世民是安抚河北的最好人选,但以后长达半年的时候内,天策府被一向被决计架空在河北诸战以外,直到刘黑闼攻陷全部河北。
“刚才克明说到哪儿了?”李世民像是没闻声似的,招手让宇文士及坐下,笑道:“东山寺乃是玄龄遴选的,莫非有何忽略?”
一向冷静听着的宇文士及俄然开口道:“这几日倒是传闻过,东山寺有西来真经,昨日玄奘禅师上书要求西行天竺。”
“噢噢,就是克明前几日说的那人?”房玄龄恍然大悟,“背后言人是非……”
文学馆中,讲经论文,吟诗作赋,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李世民每日引见,从不懒惰,乃至部分秦王府的事件都转移到文学馆来措置,毕竟文学馆的学士都兼秦王府的署官。
李玄道是陇西李氏出身,也是房玄龄保举入秦王府的,究竟上他是房玄龄的外甥。
不过些许小事,李世民并不放在心上,他长身而起,朗声道:“寺庙裁撤之事,克明催一催,起码征召三千府兵,由长安令王绪领兵。”
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副中书令,位高权重,宇文士及是秦王府在朝中的一大臂助,毕竟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秦琼等文武豪杰只在秦王府任职。
放出裁撤寺庙后补收四年税赋的动静,就是杜如晦的建议。
“传闻单名白,字太白。”
上首的李世民开口道:“罢了,少年才子,有此诗才,却纵意花丛,岂能与诸位相提并论。”
“胸有韬略?”薛收眉头一挑,这个词是不能乱花的。
李世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网罗二十万卷书置于此地,即便是五姓七家的嫡派后辈,哪个能不动心呢?
“固然不知内幕,但必是此人拆台,玄奘禅师次日言明东山寺不在裁撤之列时,那少年郎就在禅师阁房。”
发觉到世人都看过来,杜如晦安然将那日在东山寺隔墙听到的一番话复述了一遍,“虽是背后所言……手腕略显阴诡,但细察民气,非平常手腕,此番评价……倒也符合。”
秦王府署官中,房玄龄品级不高,只是记室参军,但深得李世民信重,因为房玄龄最喜保举豪杰,杜如晦、薛收、李大亮都是由他保举入秦王府的。
坐在上首的李世民没有开口,但也浅笑点头。
杜如晦嘲笑两声,“本日才传闻,东山寺主持乌巢禅师修了十年杜口禅……”
杜如晦神采一黑,想解释甚么,门外却有人出去,是一名身材矗立的中年人,鬓发染白,面带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