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李氏英杰[第2页/共3页]
“噢噢,就是克明前几日说的那人?”房玄龄恍然大悟,“背后言人是非……”
“李白虽有诗才,却纵意花丛,李善为小利而几乎坏国事,都算不上少年英杰。”李世民摇点头,“还需磨砺。”
薛收轻声道:“殿下,淮安王、李世绩均溃败……”
“仁人兄来了。”李世民微眯双眼,头颅微微抬起。
一旁的李玄道也点头道:“有此诗名,毫不凡品,但之前的确未闻。”
杜如晦干脆的说:“李善,约莫十六七岁,自称来长安探亲遭拒,现在借住东山寺,丰神俊朗,见事锋利,胸有韬略。”
声音略微沙哑,但吐声咬字很有节拍感,一句话说完,下首诸人均施礼相谢。
以是,李世民不急。
杜如晦嘲笑两声,“本日才传闻,东山寺主持乌巢禅师修了十年杜口禅……”
发觉到世人都看过来,杜如晦安然将那日在东山寺隔墙听到的一番话复述了一遍,“虽是背后所言……手腕略显阴诡,但细察民气,非平常手腕,此番评价……倒也符合。”
“胸有韬略?”薛收眉头一挑,这个词是不能乱花的。
房玄龄大笑道:“哈哈,殿下虚怀若谷,只盼文武豪杰相伴,鄙人天然是竭尽尽力。”
“仁人兄官居中书侍郎,当留守长安,余者并摆布六护军府、玄甲兵,均随孤出征。”
房玄龄愣了下后仰天大笑,笑得前仰后合,“那玄奘禅师那日拜寺,如何论佛?”
“不急。”李世民俄然规复了安静,像是一柄寒光四射的宝剑归鞘,“不急。”
“李白?”
“固然不知内幕,但必是此人拆台,玄奘禅师次日言明东山寺不在裁撤之列时,那少年郎就在禅师阁房。”
不过些许小事,李世民并不放在心上,他长身而起,朗声道:“寺庙裁撤之事,克明催一催,起码征召三千府兵,由长安令王绪领兵。”
“刚才克明说到哪儿了?”李世民像是没闻声似的,招手让宇文士及坐下,笑道:“东山寺乃是玄龄遴选的,莫非有何忽略?”
已经跟着玄奘跑了半个月的杜如晦向李世民施礼,怠倦的坐下后接过房玄龄递来的热茶,“除却东山寺,其他寺庙均应裁撤,玄奘禅师已向十大德递交名单。”
放出裁撤寺庙后补收四年税赋的动静,就是杜如晦的建议。
李世民来了兴趣,笑道:“竟然能让克明吃个哑巴亏……如此少年郎,盛过只会吟诗作赋的才子呢。”
文学馆中,讲经论文,吟诗作赋,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李世民每日引见,从不懒惰,乃至部分秦王府的事件都转移到文学馆来措置,毕竟文学馆的学士都兼秦王府的署官。
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副中书令,位高权重,宇文士及是秦王府在朝中的一大臂助,毕竟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秦琼等文武豪杰只在秦王府任职。
“玄龄这是又想向殿下举才?”
秦王府署官中,房玄龄品级不高,只是记室参军,但深得李世民信重,因为房玄龄最喜保举豪杰,杜如晦、薛收、李大亮都是由他保举入秦王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