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 4 章[第2页/共4页]
他书房里汇集最多的是话本、小说,另有些从瑶民那边誊写来的山歌。他仍然作文章,只是写出来的诗文都不再叫老父点评,而是写好后就立即锁起来,偶然还背着人一沓一沓地烧掉。他不忙县里的事件时,经常跟本地大户,闲散后辈一起玩乐――不是像他兄长们那样插手文会、诗会,而是出入北里瓦舍,看百戏杂耍,喝酒取乐。
他这儿子也从没叫他绝望过,不管大事小情,总能站在他身边……或者说挡在他面前,替他办得妥妥贴贴。哪怕本身熬得眼圈青黑,面色无华,也向来不抱怨一声苦。
现在余泽犹在,人却已驾鹤西游了。
他这夫人还是保定府的,发作起来都叫他没处躲没处藏的。传闻都城妇人专会捻酸妒忌,比别省的更能逼迫丈夫,不幸他这娇生惯养的儿子,将来还不知要给人降伏成甚么模样。
当然,光写禀帖表忠心还不敷,给带领是要送礼的。
这个潜法则在《政要》里没写,论文里却附有后代专家通过明清小说清算出来的端方:奉下属能够送象牙笏、牙箸、牙梳、牙仙,犀带、犀角杯,纱帐、绸桌椅套、成疋的丝绸、皂纱靴……另有熏香用的香饼和各品级的补子。别的还得给夫人们预备些小礼,这个倒不消太多,就是装潢用的玉簪、玉扣、珠花、挑牌之类。
他的两颊已被醉意催出一片浓晕,眼神却还很腐败,像看圣贤书那般专注的,一眨不眨地看着那些人划拳的手势。
宋时平心静气地给一家人阐发:父亲远赴外省上任,他们畴昔不但如果奉养老父,还得帮办衙门表里的事,以免下头人欺瞒。二哥有秀才功名,又比他年长,御下更有严肃,看来是比他更合适畴昔;可他也是个童生,并非白身,又是桓御史的弟子、翰林府将来的孙半子,遇事还能够借借岳家的名头。
宋县令气得脸红耳热,当场址了两班快手,气势汹汹地奔向瓦肆,要捕拿那些勾引他儿子出错的奸人。
他反过来劝两位兄:“父亲若要带家眷去任上的话,应当是带我纪姨,我跟去照顾又比二哥去便利些。大哥二哥尽管留在家里奉侍母亲,照顾嫂嫂和侄儿侄女们,我也考过童生了,外头有甚么事都能支应,不是平常管不了事的顽童。”
总之一句话,上一任知县哪怕早就走了,该他任内出的题目也得清清楚楚地记下来,让朝廷晓得该是谁的任务,他们不能给前任背锅。
宋时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爹你将儿子当何为么人了?我是你亲生的儿子,岂能是那种沾花惹草的人!”
独一叫他可惜的就是,宋时现在不像小时候那么勤奋读书了。
这里不是当代法制社会,三观抵不过实际,还是得见升官而思齐,见不利而内自省。宋时把那本论文重新到尾看了几遍,反锁屋门抄了下来,边抄边把用获得的另记在一张纸上。
他定出端方,叫衙门中人自相羁系,本身则深切本地乡宦士绅当中,陪吃陪玩,替他父亲结好乡里,好让这些地盘大户定时上交赋税赋税。至于无地穷户,他就叫随里手人搞了小额低息假贷,借耕具和种子给这些人,让他们在县内无主荒山上开垦梯田,或是种茶、果树。
给下属的礼品带够了,他们还得筹办银子、筹办本身日用的东西,更得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