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添了点内容[第1页/共4页]
宋时那边翻着题目,听他念诗,便抬开端来问了一句:“师兄莫不是想去院中赏花?固然此时已无海棠,可也有石榴、月季,我们拿着蜡烛出去赏一赏?可惜这院里的昙花是新种的,本年不能开,不然得见昙花夜放,也是一桩幸事。”
他讲孟子,也和那位张郎中一样,就是为了给考生们做个考前教诲。
那双眼里聚着烛光,比白日更敞亮莹润,桓凌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又去看烛光――只是浅显的蜡烛,又能有甚么看头?却不知如何,那摇摆的火苗映在他眼里就显得更都雅。
才刚躺下,还没把被窝捂热,忽有一双手从他颈下、腿窝穿畴昔,猛地把他连人带被抱了起来。
此章是言遇事或可从权,但士人守心中正道毫不成有失,不成自欺欺人地说一句“从权”,便折节枉道以求繁华。
不过这是欣喜,不能提早说出来。
吃罢饭后,宋县令就有些支撑不住,先告罪离席:方提学和两位致仕多年的老先生在灯下看了一会儿世人交上的题目,不觉眼困,也各自归去歇息了。倒是桓凌年青、精力好,带着他师弟两人点着灯烛清算题目,直到深夜还是毫无倦色。
在孟子说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以后,他便就着这个“权”字紧逼孟子,指出当时天下大乱,百姓如溺,孟子既知事急从权,也不该死守正道,而该如同“嫂溺叔援”般放弃心中所执,退隐为官,以掷救沉迷乱世中的百姓。
他甚么也没干,正仰着脸看向台上,满含高傲和期许地看着他。
宋县令此时又登台安排举子、生员各自回下处安息,明日再听那四位名师解答收上来的题目。
小师兄能有如此成就,不亏他当初辛苦做杀虫剂熏院子,给他缔造杰出的读书环境了。
于此节中,淳于髡先与孟子论“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援之以手”两条。这两件事看似只是礼法之争,实则是淳于髡设下的论辩圈套――
因是辩士,故善于用布设圈套,巧用隐喻申本身的事理,辩得人哑口无言,只能服从他的说法。
桓凌坐到讲席上, 先看了一眼台下。
两人目光在空中交叉,宋时轻挑唇角,暴露一个慈详的笑容。桓凌又看到他这强装长辈的模样,实在是又熟谙又好笑,不由微微低头,掩住了脸上的笑意。
他便先从字词讲起:“淳于髡,是齐国辩士……”
《孟子》七篇共三万四千余字,是四书中最长的一本,故而也是最轻易出题的一本,随便截一句乃至一节就是道大题――不像《大学》《中庸》,因考得太多,已经到了省试会试如许的大考都得出截搭题的境地了。
但比他讲学程度更好的,还是他的行事。他是真正按着孟子之言,不为繁华权位引诱,放弃对心中正道的对峙。
不管这么解释对不对,归正在贰内心就是如许!
他年纪小时闻着太浓的药香还闻不惯,一晃几年畴昔,他倒也不怕这香气了。
宋时起家出去,叮咛人备车马,把住在城里的四位讲师和几位举子捎归去。举子们半途下车住进了赵墨客家的别业,几位官员和致仕官员则直接进了府宾馆,知县父子做陪,在府宾馆用了一顿一样丰厚的晚筵。
他们搞《春秋》的,就在微言大义上见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