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游戏竞技 >重生之主宰江山 > 326.第326章 三(中)

326.第326章 三(中)[第2页/共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建西关景德桥。金宣宗兴定元年八月(1217年)蒙古太祖以木华黎为太师、国王,率兵南征,陷泽州。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蒙古兵攻泽州天井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段直归附蒙古军,被授为泽州长官。金末起兵,筑垒自保,蒙古兵复占泽、潞后归附。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梁太祖朱温抵泽州。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末帝派董璋为泽州刺史,又命北面行营招讨使王彦章会董璋陷泽州。是年获泽县复改成阳城县。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十仲春后周柴荣军过乌岭(今沁水与翼城界),胜北汉帝刘知远从弟刘崇。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周世宗柴荣大胜北汉于巴公原(今泽州县北)。

陕州即今三门峡市陕县,东据崤山干系中原要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互市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计谋要地。九大雄关居其三,崤山、函谷、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樊篱—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

~~~~~~~~~~~~

~~~~~~~~~~~~

晋城古称泽州府、高都郡或凤台县(取自宿凤高台、有凤来栖之意);汗青源远流长,文明遗产丰富,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史称“中原屏翰”、“晋南屏翰”、“冀南雄镇”。泽州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今后虽历经窜改,但统领范围大抵分歧。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白,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糊口的萍踪。

隋开皇三年(583年)因建州在获泽河旁,改成泽州,时境内为丹河。遂隋开皇十八年改成丹川县,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泽州刺史张伯英随汉王杨谅反隋。

孟津,夏属孟涂氏封国;商前期为畿本地;周设平阴、谍城两邑,战国为韩地;秦改邑为郡县,称谍城、平阴县;西汉为谍城、平阴、平县三县辖,附属河南郡;王莽改平县为治平县,东汉复改治平为平县;三国魏时并平县、平阴、谍城县三县为河阴县,附属河南郡;晋至南北朝时,归属屡变,但县名未改,东晋置河阴郡;隋并河阴入洛阳县,附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大基县(治今孟县西),八年省。咸享四年(公元673年)复置,天赋元年(公元712年)改名河清县,属河南府。(唐初划河阴出洛阳跨黄河置大基县,后改成柏崖县、河清县,附属河南郡);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徙治于白坡镇(今洛阳市吉利区内)。宋时为河清县,附属河南府;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废河清县改县名为孟津,县治从黄河北岸白坡镇迁至孟津渡(会盟镇花圃村)。金改河清县为孟津县后,经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县名未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黄河水患,县治迁孟津老城;历元、明、清属河南府,治老城稳定。金、元、明、清时附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民国初附属河南省河洛道,1925年附属道尹公署,1927年附属河南省当局豫西行政长官公署,1933年附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属洛阳专区。1959年县治由老城迁长华(今城关镇),1968年属洛阳地区。1971年11月由地区划属洛阳市,1976年11月复划属洛阳地区,1983年11月重划属洛阳市。孟津县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