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第326章 三(中)[第1页/共3页]
~~~~~~~~~~~~
《禹贡》冀州地,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世纪》云:其地在平水(今龙子祠泉水)之阳而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两汉因之。三国魏始置平阳郡。晋因之。永嘉三年,刘渊字元海僭号,定都于此。厥后石赵慕容燕及苻、姚之徒,接踵有其地。后魏亦为平阳郡,兼置东雍州。太和中罢。孝昌中,改置唐州。建义元年,又改晋州魏收《志》: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初改晋州,后又置总管府于此。东魏、北齐皆为重镇。后周亦曰晋州。隋初改平阳郡为平河郡以阳与杨同音也,三年废郡,而州仍旧。炀帝改州为临汾郡。义宁二年,复曰平阳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晋州。天宝初,亦曰平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梁置定昌军节度开平三年,分护国节度置,兼领绛、沁二州,寻又改成建宁军。后唐同光元年,曰建雄军。宋仍为晋州亦曰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金因之河东南路置于此。元曰平阳路。大德九年,改成晋宁路。明初复曰平阳府,领州6、县二十八。
晋城唐武德三年(620年)始称凤台县,后数易其名,或称凤台,或称丹川。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河阳节度使派兵马使马继等率2000步骑,到天井关南科斗店讨刘稹;刘稹派薛茂卿率兵抵坑,薛破科斗店,擒马继。
孟津,夏属孟涂氏封国;商前期为畿本地;周设平阴、谍城两邑,战国为韩地;秦改邑为郡县,称谍城、平阴县;西汉为谍城、平阴、平县三县辖,附属河南郡;王莽改平县为治平县,东汉复改治平为平县;三国魏时并平县、平阴、谍城县三县为河阴县,附属河南郡;晋至南北朝时,归属屡变,但县名未改,东晋置河阴郡;隋并河阴入洛阳县,附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大基县(治今孟县西),八年省。咸享四年(公元673年)复置,天赋元年(公元712年)改名河清县,属河南府。(唐初划河阴出洛阳跨黄河置大基县,后改成柏崖县、河清县,附属河南郡);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徙治于白坡镇(今洛阳市吉利区内)。宋时为河清县,附属河南府;金熙宗天卷三年(1140年)废河清县改县名为孟津,县治从黄河北岸白坡镇迁至孟津渡(会盟镇花圃村)。金改河清县为孟津县后,经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县名未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黄河水患,县治迁孟津老城;历元、明、清属河南府,治老城稳定。金、元、明、清时附属河南府;1913年属豫西道。民国初附属河南省河洛道,1925年附属道尹公署,1927年附属河南省当局豫西行政长官公署,1933年附属河南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属洛阳专区。1959年县治由老城迁长华(今城关镇),1968年属洛阳地区。1971年11月由地区划属洛阳市,1976年11月复划属洛阳地区,1983年11月重划属洛阳市。孟津县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梁太祖朱温抵泽州。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末帝派董璋为泽州刺史,又命北面行营招讨使王彦章会董璋陷泽州。是年获泽县复改成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