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良善徐家村村长[第3页/共3页]
这半只熏兔是阿谁老头给的,许是心疼两个娃儿。
你一斤,我一斤,也有两三家人合买的,零琐细碎,一下八十个碗换了出去,共换回十七斤粮食,有大豆红薯山药,另有半只熏兔。
孟玉坤带着两个孩子,不开口地伸谢,等老头身影消逝在了村里小道上,才挑起筐篓分开。
“等一下。”孟玉坤望望俩人,“上了崖壁离鸡头村也就不远了,要不,你带着阿雪等在这里,看管好粮食,我上去换粮,下来后再一道归去。”
钱雪站在崖前,嘴巴张成了圆形。
要走这道通天梯,真得胆量大才行,钱雪感觉她的小腿肚子已经在抽筋了。
这些粮食,白叟家半卖半送,给了他们,是份天大的情面,在这年代,能救上两家人了。
“这里是十斤玉米粒,这里是十五斤红薯。”
“哟,两个娃,没了娘,是挺苦的。”阿谁大娘看看一旁孟玉坤和钱雪,脸面上打理的挺洁净,可身上棉袄子补了又补,满脸菜色,确切风景不大好。四只碗换一斤细粮,她心下已是同意了,却听村长道,“五只碗换一斤细粮。”
“阿雪真懂事。”孟玉坤摸摸她小脑袋。
钱雪一样担忧,死死盯住他的身影。
“爸,还行。我先上去尝尝。”
有人赞叹一声,顿时畏缩了。
“嗯,向东,等我们缓过来了,再给这徐家村村长送份礼还情面吧。他是不幸你们两个娃了。”孟玉坤道。
“本来是陶碗啊。”一个大叔拿起一只碗,摆起很精通的模样,用指头敲了敲陶碗,放到耳朵边听了听,“不错,是好碗。”
也故意善的村民,换的时候秤头多压了一些,以是终究一称,十七斤细粮。
钱雪望望俩人,点头道:“向东哥哥很短长的,他必定行。”
一个上了年纪,五六十岁,头发已斑白的老头拿起碗看了看,点头道,“六只碗换一斤细粮。”
“不过代价不能按集市上的来,二角钱一斤细粮,你愿不肯意,我换给你。”
孟向东在一旁连连点头,笑道:“爸,我的工夫还是你教的,有啥不放心的,你就安放心心坐在这块大石上歇歇,我一会儿就下来了。”说话间,他已行动利索地把粮食和半只熏兔全转移到另一个筐篓里,用绳索把陶碗牢固好,筐篓背到肩上,朝藤梯爬去。
“这要看村长开通不开了然,如果……”孟向东顿了下,“不过细粮必定有。”
“大叔,婶子,你们看看家里确切要用碗的,就换上几个,现在换,还是划算的。要不是年初不好,如许一个大海碗,如何也得一角八分钱,还还价,也得一角五六分呢。现在我走远路挑过来,就三只碗换一斤细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