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前因后果[第2页/共3页]
是余裕而不是刚好充足,翻看着正背面差别最起码三倍的数字,端王皱眉。
“端王殿下且看。”
打个手势,端王朝暗处点头。一道黑影闪过,方才还摆在两人中间的箱子这会已是无影无踪。
但是现在一笔笔数字直观上的差别,却让他初次对赃官贪吏升起仇恨的情感。固然,聪明人非论做甚么,胜利的能够性都比浅显人要大。但既然挑选了科举,挑选了仕进,那就要遵循朝廷法纪。嫌弃当官贫寒他们完整能够去官经商或者做别的,吏部每年选官都有多少人眼巴巴的候着。
“那……”
而等他说完,三思公公来报,晏代批示使企图贪墨救灾银两,被楚刺史当场人赃并获。
还真不会,端王想了又想,普通人只会在车队出发前查对粮饷数量,至于返来的空车,谁又会去体贴阿谁。
从表面看这就是坐浅显的农庄,即便路过也涓滴不会引发人重视。出来后,庄子内堆满金秋收成的粮食,水井旁的石墨上还套着驴鞍,原汁原味的农家小院对端王来讲很别致。
遵循杜尚书所言,端王翻到账册后背,一模一样的拨款事由,后背所需银两却比正面那份少很多。
“没想到端王殿下察看力如此灵敏。”
做久了吏部尚书,心中会有一本天下百官名册。一样,做久了户部尚书,心中更是对大越各州那本账册门清。手部属官搞得那点小行动,常日他只是装不晓得,但现在皇上要查,并且掐住了他命门让他尽力共同,杜尚书肚子里那点存货也都拿了出来。
待太子走后,端王便被杜尚书请进了他常日办事的书房。没多久一口箱子抬出去,翻开后内里薄薄的十余本账册。
走畴昔后,端王等闲认出了车斗中的夹层。手指插-出来尝尝高度,他惊奇道:“这……竟然跟官号所铸银锭一样高。不止银锭,银条和金条也是按同一规格所打造。”
端王一本端庄天时诱,这事他做起来有些陌生,但是现在歪打正着。昨夜刚被庆隆帝派来的青龙卫警告,杜尚书几近吓破胆,现在这句话恰好说到贰内内心。
又是青龙卫!
杜尚书眼神有些悠远:“端王殿下年青,能够不晓得老臣有个外号。老臣姓杜,单名一个‘恭’字,恭敬的恭。但是入主户部后,因对银子看得太紧,朝臣们便给老臣起了个外号,叫杜公鸡。“
走到房前随便摆着的粮车旁,杜尚书爬上去,一阵敲敲打打后翻开一块板子。
“朕总算明白西北粮饷是如何运往都城。”
“户部所拨银两,皆由我派专人亲身运往西北,交由本地官员盘点后签书画押。这些年来,有人也曾发起直接扣在都城。他们贪污我管不了,但银两在我手里时必然不能出一丝一毫的不对。这便是他们倒弄银两的体例,固然押运银两的车每季只去一次,但粮草倒是每月都会发畴昔。多走几趟,再多银子也能运返来。”
“这是下官闲来无事所做。”
固然是疑问,但端王的语气却非常笃定。固然不知为何一夜间杜尚书态度天翻地覆,但现在他肯共同,这确切不争的究竟。同时他信赖父皇选人的目光,既然杜尚书以那样的来由入了他眼,且本日能拿出这箱账册,那他晓得的必定不止这点。
端王心下感喟,现在他明白方才杜尚书说那句“端王殿下天潢贵胄,生下来便站在权力顶端”时,是抱着如何的表情。吴批示使与杜尚书两人,一个在都城户部,一个在西北掌兵,看似两人没有交集。可宦海向来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人靠裙带干系上位,就必定有辛苦尽力的人没法出人头地。比如晏衡,又比如说还未被父皇发明的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