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袁崇焕评传(8)[第1页/共5页]
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先人知”。当真是豪杰孤单,懦夫悲歌。他明知不能获得当时的谅解,只盼望本身这番苦心孤诣能为先人所知。当我写到这一段笔墨时,想到他的耿耿之怀,悠悠之心,忍不住又感到了狠恶的心伤,感到了他豪杰脾气中庞大的悲壮美,深切的凄怆意。
在这段期间中,皇太极打击朝鲜,打了几个败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非常无益的和约,每年从朝鲜获得粮食、款项和物品的供应。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前提:割地、擒毛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朝鲜对这三个前提没法采取,但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同时在而后的明清战役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11]《太宗实录》卷十二,天聪六年六月,皇太极致书大同守将乞降,信中说:“和事既成,自当逊尔大国,尔等亦视我居察哈尔之上可也。”
[2]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良马,银三百两。牛一,银百两。蟒缎一,银百五十两。布匹一,银九两。盗贼繁兴,盗窃牛马,或行劫杀。因而诸臣入奏曰:盗贼若不按律严惩,恐不能止息。上恻然,谕曰:今岁国中因年饥乏食,致民不得已而为盗耳。缉获者,鞭而释之可也。遂命令,是岁谳狱,姑从宽典。仍大发帑金,散赈饥民。”皇太极宽待因饥饿而为盗的百姓,与崇祯催促部将“期限破贼、杀贼建功”的政策恰正相反。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抓紧构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备工事,派海军去援助皮岛的毛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管束清军,作朝鲜的援助。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打仗。
[12]皇太极来信的开首是(按照原信):“汗致书袁老先生大人”。(厥后乾隆时订正《太宗实录》感觉语气太卑,才改成“天子致书袁巡抚”,但当时皇太极未称帝,决不成能有“天子”的称呼。)袁崇焕手札的开首是:“辽东提督部院,致书于汗帐下:再辱书教,知汗渐欲恭敬天朝,息兵戈以疗养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鉴之,将来以是佑汗而昌大之者,尚无量也。”
[13]厥后皇太极在写给祖大寿的信中(当时袁崇焕已死),曾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然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此一时,天时民气,各有分歧。尔大国岂无聪明之时流,何不能因时制宜乎?”实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一向自认是金的子孙,他为了乞降,连祖宗也不认了。
该年八月,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圣旨去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媾和。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天子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僮误觉得是浅显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誊写的普通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如许一来,天子暗中在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拿到了证据,顿时哗然,立即纷繁上奏章反对。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役力已有加强,勇于到城外决斗了。前主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