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廷议[第1页/共3页]
支撑北流计划的大臣大喜,齐声道:“臣等遵太皇太后懿旨。”
刘过转过身,直视着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大殿上响着他那清越而激昂的声音:“请太皇太后为河北数百万百姓不再受河患之苦,请天皇天后为我大宋后代子孙不再因为一条河而刻苦受难,请太皇太后下旨罢回河之议!”
太皇太后看着朝堂上跪着的一大片人,这是宋朝立国以来少有的场面,踌躇了好久,最后不得不点头道:“传旨,罢回河之议。”
“臣等辞职。” 众大臣躬身道,支撑北流的人喜形于色,对峙回河的低头沮丧,特别是吴安持,面如死灰,在同僚的搀扶下才分开垂拱殿。
等刘过说完,太皇太后道:“那么据你刚才所说,你们是同意北流说了?”
天然回河之议被反对,对有些人措置也在道理当中,支撑回河的大臣固然怜悯吴安持的遭受,但是这时候也只能任由他被贬谪了,因为这黑锅不是他背就要其别人背,所谓死道友莫死贫道,当然还是别人背的好。
世人都是一怔,特别是刘过,惊奇的连下巴都将近掉下来了:如何又是我啊?
世人一看,本来是尚书左丞梁焘。
刘过一番话问的吴安持哑口无言,他客岁刚因为主持回河胜利汲引为工部侍郎,成果本年他修的堤坝就垮塌,如果究查任务,杀了他就是轻的,吴安持赶紧对太皇太后道:“太皇太后千万别听刘过胡说,臣主持修建的堤坝没有题目,是因为……因为……”
苏轼微微一笑,神采自如道:“近数十年来,黄河多次决口,溺毙百姓数百万,财产丧失更是无可估计,每年治河的破钞又以千万计,耐久以往,不消契丹人打出去,我大宋早就先被黄河给拖累垮了。”
太皇太后皱眉道:“苏卿慎言。”
“河为中国患,二千岁矣。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事者,莫如本朝。而徇世人成见,欲屈大河之势以从人者,莫于近世。”
相对于罢回河之媾和任命刘过都河使者,前面嘉奖王肇这件事根基上就不算个甚么事,众位大臣也没有多想,躬身答道:“臣等遵旨。”
刘过冷冷隧道:“那就是回河的计划不成取了?”
太皇天后点了点头,任由赵煦下去了。
刘过瞥了他一眼,冷冷隧道:“吴侍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此次决口的堤坝,恰是你客岁主持修建的吧,堤坝修好不到一年,并且现在又非汛期,就俄然垮塌,如果不是回河计划有题目,那么就是吴侍郎修的堤坝有题目,叨教吴侍郎,你筹算如何给陛下、给太皇太后、给灭顶在大水中的冤魂,给天下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交代?”
“澶州知州王肇,在救灾过程中亲临险境、救治哀鸿,忠贞勤奋,勤政爱民,升官三级,候哀鸿妥当安设后,量才汲引。”
苏轼拥戴刘过道:“为了我大宋千千万万的拂晓百姓,为我大宋的万世基业,请太皇太后罢回河之议!”
刘过对太皇太后和天子赵煦拱了拱手,感慨道:“自庆历以来,三次回河,三次皆以失利告终,劳民伤财不说,因为朝廷的弊端决定,无数老百姓流浪失所,沉尸水底,远的不说,就说此次,澶州、大名府、冀州、恩州、沧州等地数十万老百姓葬身水底,数百万老百姓流浪失所,至今还过着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