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第2页/共10页]
(一)关于《太极图说》的思惟来源起首该当指出,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易传》为按照,是对《易传》的一类别出机杼的阐发。众所周知,《易传》是儒家首要典范之一(厥后又是玄门的首要典范之一),《太极图说》的根基根据是《易传》。如《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些话就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易》夸大“变易”,就是《图说》所讲的“动”,《周易》讲“阴阳”,就是《图说》的“阴阳”。《周易》讲阴阳互动,便是《图说》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中从上到下的第二圈(水火匡廓,取坎填离)所示的吵嘴相杂标记,就是把《周易》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变成圆形并相互联络,其在中线的左边表示离(火),右边表示坎(水)。《图说》又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窜改无穷焉。”是对《系辞》“生生之谓易”作了更详细的申明。别的,《图说》的最后又援引了《易传·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登时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总之,《图说》从宇宙发源到人道的建立的整套宇宙形式的立论,能够说都是基于对《易传》思惟的担当和阐扬。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矮壮,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其故乡濂溪为之定名,又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暮年定居于此,故先人又称他为濂溪先生,把他创建的学派称为“濂学”。其父周辅成,赐进士出身,官至贺州县令,于周敦颐15岁时归天。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幼年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投奔母舅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在郑的抚养下生长。24岁时,因其母舅的荫子干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久不能决,周敦颐在处理此案中便初度显现了他的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