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第1页/共10页]
周敦颐的首要著作除《太极图说》以外,另有《黄历》,《黄历》亦名《易通》。名为《易通》,申明它是一部讲《易》的著作。《易通》全书40章,全文2601个字,笔墨非常繁复,但其论及的题目却很遍及和深切。固然是一部解《易》的书,它的气势却分歧于当时其他易说著作。这部书不对《周易》停止逐卦逐句的讲解,只是有挑选地援引了《周易》中的多少经文,停止阐述的阐扬,用以表述本身的观点。《易通》所触及的卦名只要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讼、噬嗑、蒙、良等部分。他以为,《易》集合表现了六合构成的奥妙和贤人之道的高深莫测。不过,《易通》又不但仅是一部易学著作,此中还包容和贯穿了《中庸》中“诚”的思惟,也触及了《论语》、《春秋》、《大学》、《乐记》中的一些内容。《易通》也是对《太极图说》的详细弥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弥补,共同揭示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惟。
起首看看《图说》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权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窜改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打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贤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立人极焉。教贤人与六合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鬼合其休咎。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登时之道,曰乘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宇宙生长的第三阶段,是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化而演变为“五行”(指构成六合万物的五种根基物质元素,即水火本金土)。《图说》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周敦颐以为,“五行”就是五气,因为它们和阴阳一样,也是气的一种形状。但这是比阴阳更加初级的物质形状,它们各自具有比阴阳更加详细的形状和性子,“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说的就是这个意义。物质生长到“五行” 阶段,呈现了四时的窜改,《图说》中的“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说的就是这个意义。
又《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上有黄百家一段按语: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这个按语指出了周敦颐是第一个阐发“心性义理”之学的人,他突破了理学家所谓孔孟而后道统间断的千年阴暗,使儒家的圣学重新昌隆起来,重放光亮,这段考语根基上是合适究竟的。周敦颐在其生前的学术职位并不太高,只是因为他开启了宋朝新儒学的一代新风,故其影响越来越大。南宋初期的胡宏说他“出发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亮,如日丽天……其功盖在孔孟之间”。他的学说在厥后又被朱熹等人发扬光大,周敦颐被朱熹誉为“先觉”,被张栻尊为“道学宗主”。可见其在理学初创奇迹上的感化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