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第1页/共10页]
黄宗炎的考据和申明很令人佩服,他揭露了周教颐是如何把表示方士修炼之术的《太极天赋图》改革为论说六合人物天生演变的《太极图》。但是,事情又不是如此简朴,周敦颐是一名儒学功底很深、思惟通俗的实际家,他的宇宙演变论,决不是简朴地抄袭玄门炼丹术。作为宋朝理学开山,他除了具有坚固而丰富的儒学知识以外,更遍及和精要地接收、熔化了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惟质料,特别是对道家、玄门思唯有着丰富和深切的体味。他的理学思惟体系,就是在如许的根本上,奇妙地将儒、道融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
周敦颐的首要著作除《太极图说》以外,另有《黄历》,《黄历》亦名《易通》。名为《易通》,申明它是一部讲《易》的著作。《易通》全书40章,全文2601个字,笔墨非常繁复,但其论及的题目却很遍及和深切。固然是一部解《易》的书,它的气势却分歧于当时其他易说著作。这部书不对《周易》停止逐卦逐句的讲解,只是有挑选地援引了《周易》中的多少经文,停止阐述的阐扬,用以表述本身的观点。《易通》所触及的卦名只要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讼、噬嗑、蒙、良等部分。他以为,《易》集合表现了六合构成的奥妙和贤人之道的高深莫测。不过,《易通》又不但仅是一部易学著作,此中还包容和贯穿了《中庸》中“诚”的思惟,也触及了《论语》、《春秋》、《大学》、《乐记》中的一些内容。《易通》也是对《太极图说》的详细弥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弥补,共同揭示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惟。
这首诗是周敦颐50岁(1066年)在永州做通判官时寄给故乡族人的自况诗。从诗中能够看出,他固然仕进多年,并未由此而窜改本身的儒士赋性和对贤人之道的固执寻求,一向过着亦官亦儒的糊口。别的也可看出,周敦颐在物质糊口上并不余裕。
《锐于求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水,举著半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博得梦魂安。故交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只普通。”
庆历四年(1044年)调南安军经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狱四,法不当死,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措置,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发言,惟敦颐独能据理力图,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愤怒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终究觉悟,放弃了本来的企图,犯人免于极刑。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熟谙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扳谈,更知其“为学晓得”,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敦颐为师受业。是年冬,移郴州郴县(今湖南郴县)县令,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获得了达官们的赏识和保举,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铛铛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仕进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欢畅地说: “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总计五年。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长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