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第2页/共4页]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情虽不厌住不得,傍晚返来车马疲。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向为人奖饰。看似写景,其实在激烈的对比中表示了作者冲动彭湃、难以决定的冲突心境。野鸭子在水中游累了,正在岸边打着盹,落拓安闲;岸边有一株年纪很老的树,夏季光秃秃的,朽迈、丑恶,这时为春气所动,竟绽放朵朵鲜花,显现出勃勃朝气。很情愿过一种闲适文雅,自在安闲的糊口,像鸭子那样;可那株老树更像本身。
为母服丧,既不能外出远游,交友也未几,日子过得很宽闲。故里宣城又是个令迁客骚人咏叹不断的处所,不管谢朓还是李白抑或别的一些到过宣城的人都留下了遗址。城外有两条小河,句溪和宛溪。宛溪即东溪,自南向北蜿蜒而去。但日子一长,仍不免感到无聊、烦躁。看看另有几个月守制就结束了,内心却更加不平静,贺知章的“近乡情更怯”是不是也有一种事光临头的冲动呢?每天无事,信步而游,也不知为甚么脚步总往东溪而去。
从小我爱好上讲,面前的景色确切令人百看不厌。但是梅尧臣不属于本身,他的监仓太多。是以,明显对此情此景恋恋不舍,却压住心头的眷恋,用平平无所谓的口气道出句“情虽不厌住不得”。如一个玩童,虽非常迷恋田野兴趣,天气将暝,家是必然要归的。至于为甚么必然要回家?不回行不可?是很少想一想的。即便偶尔冒出这个动机,也很快自我泯没了,因为潜认识中,这不回家的动机是要不得的。为甚么要不得,按例也很少去想。梅尧臣已完整把本身融进阿谁社会合体,小我的爱好理所当然退避三舍,小我的弃取去留均应服从。以是他一开端就不敢让本身太切近眼中景,恐怕放纵了心中的豪情,不时到处保持间隔,把一件赏心乐事弄得别别扭扭,几近身心交瘁。几番抵挡,几番挣扎,终挣不脱本身的社会心识织成的大网。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墨客。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暮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窜改,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夸大《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浮泛的诗风。在艺术上,重视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性,倡导“平平”的艺术境地,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表现了这类造语平平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改革活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