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游戏竞技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梅尧臣

梅尧臣[第1页/共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从小我爱好上讲,面前的景色确切令人百看不厌。但是梅尧臣不属于本身,他的监仓太多。是以,明显对此情此景恋恋不舍,却压住心头的眷恋,用平平无所谓的口气道出句“情虽不厌住不得”。如一个玩童,虽非常迷恋田野兴趣,天气将暝,家是必然要归的。至于为甚么必然要回家?不回行不可?是很少想一想的。即便偶尔冒出这个动机,也很快自我泯没了,因为潜认识中,这不回家的动机是要不得的。为甚么要不得,按例也很少去想。梅尧臣已完整把本身融进阿谁社会合体,小我的爱好理所当然退避三舍,小我的弃取去留均应服从。以是他一开端就不敢让本身太切近眼中景,恐怕放纵了心中的豪情,不时到处保持间隔,把一件赏心乐事弄得别别扭扭,几近身心交瘁。几番抵挡,几番挣扎,终挣不脱本身的社会心识织成的大网。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不料朝廷竟要他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去监守永济仓,这个任命大出他的料想,不免令他悲观沮丧,带着“老之将至”的感受和疾病缠身的状况,却又无可何如,“强欲活老婆,勉焉事徂征”(《依韵和悲观禅师赠别》),只好强压心中的怨气与不满,走顿时任。

宛陵先生梅尧臣

一年后,嫡母束氏年九十而亡。因为经济的宽裕,竟有力雇船护柩归故里,多亏一名朋友帮手,“开后门”调了一只运粮的官船给他。《东溪》约莫就作于此次守制将要结束的那年(1055年)春季。

情虽不厌住不得,傍晚返来车马疲。

因而成果可想而知,“情虽不厌住不得,傍晚返来车马疲”。应当说“车马”是虚写,“疲”才是实写。这两句点出了情与理之间的冲突,把内心的抵触外化了。为甚么用“不厌”而不消“爱好”或“不舍”?李白在宣城作过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要敬亭山。”这两首诗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味道两样,不同全在两人观景时表情分歧。李白面对敬亭山,会产生一种六合之间,唯我独存的幻觉,而梅尧臣是绝对不会有的。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狷介矜持,颇能体察官方痛苦,尽本身的力量做了很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常常深切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夫、与烧瓦匠、与贫妇扳谈,体味官方痛苦,还亲身赶赴山林大火现场,大水众多的溪流停止实地察看;他肃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陈旧的篱笆,长年需求修护,是以成了向公众讹诈的借口,梅尧臣来后判定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美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对于如许一名大文学家、大墨客、大名流,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情势表达官方百姓的愤懑,群众天然崇拜他、酷爱他。以是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明天仍在东至群众中传诵。

据《至德县志》记录: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年~1038年)任建德县令,居官廉洁洁直。去官后,群众怀想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前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钦慕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重修,民国七年(1918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布局,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修建,面筒形玄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风景恼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