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3页/共5页]
船在河湾里比及风停,已是第二天早餐过后,再次起航时,王坚等人已落空了观渭河两岸景色的兴趣。
第二天一早醒来,吴尉文发明船停靠在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河湾里,有点迷惑,问船老迈为啥落帆停船,船老迈指指扬起的沙尘说:“半夜里刮风,船顶流行驶,船工们难以耐久,为防不测,我才让停靠过夜。”
“快得一顿饭工夫。”
吴尉文睡意蒙眬中翻了个身说:“渭南不必停靠。”
船底呈现的裂缝船老迈也感到莫名其妙,停靠河湾时,船体并未遭到外力冲撞,飞行中也未碰到甚么费事,船方才维修过不久,裂缝俄然呈现岂不是遇见了鬼!
五十担的大船,顺水向东驶出五里多路时,河风起,船上大帆升起,船行速率加快,太阳下山前,船便进入渭南河段。
世人听罢,哄地大笑起来。秦甲脸红道:“读书识字的人,拿粗哥儿们当笑料,未免有失斯文吧?”
船顶风逆行,水流固然陡峭,水面也宽广,但负重的永安号靠人力划动,每进步一尺,都要支出庞大力量。船桅灯在风中摇摆,船老迈睁大了眼睛,察看着波澜起伏的浑浊水面。半夜时分总算把船划进渭河汇入黄河的水域里。
王坚表示同感说:“千百里渭水,穿山过峡,进入关中平原后,变得温驯仁慈了很多,像三秦人的广大胸怀,就像老爷所说,渭水润地阔,山横三秦雄。要不咋说天下粮仓当数秦川,中州遇灾求陕川呢!”
渭河道入渭南境内后,河道变宽,主航道水流迟缓,船行速率也慢了很多,到达渭南时已近半夜时分,船老迈叨教吴尉文是停靠还是持续夜航。
吴尉文出得船舱,向两岸张望很久,方对王坚等人说:“渭河汇入黄河的水面,虽比不上长江入海处水涛连天般壮观浩大,但也有一番令民气旷神怡、热血沸腾的两重感受。渭水之恐惧无惧、粗暴吼怒的气势,就像三秦男儿冷峻豪放、勇往直前的脾气一样,是任何一条河道都没法与之比拟的。”
船缓缓驶离船埠,船身横着进入渭河支流航道,吴尉文扬臂抬手,向岸上送行人告别后,对站在船面上的王坚等人说:“此次出行,离陕一年后返回安吴堡时,若能抱到孙子,我该多高兴啊!”
吴尉文说:“不说不笑不热烈,我看今后秦师也该多读点书了,不然王坚他们还会拿你调笑。”
咸阳县知县起家出舱,吴尉文送至船舷住脚,咸阳县知县抱拳说:“祝吴大人一帆风顺。返来后下官定到安吴堡存候。”
“水流速率在船行过程中对船体有必然压力,堵漏较难,停船堵修,压力较小,易一次胜利。”
刘炳文忍住笑说:“秦兄之以是只能当武师,就因为在他眼里,刀枪剑戟皆杀人利器,就像鱼钩也能置人于死地一样。黄河渭水长江皆为水,既能载舟又能浇禾润物,人饮之能活,狗喝了还能活呢。”
渭河每年雨季泥沙含量大,枯水季候主航道水深在二到三米之间,载重量一百担的大船可由咸阳直抵山西风陵渡,然后乘船出三门峡至大海或通过漕运驶入运河故道。雨季河水升涨,主河道可行载重二百担大船,五十担以下船只,一年四时可行。是以,渭河便成为一条连接东西的通畅水路。陕西船到山西风陵渡后,向上逆行可至黄河壶口,下行可顺黄河而下,至洛阳古运河再下江南。只是黄河水急滩多浪恶,船过三门峡更是险情丛生,多数船家除非万不得已,普通由陕至风陵渡后便不再逆行或顺黄河水而下。吴尉文挑选水路至山西永济的计划,是想先梭巡山西永济、运城铁木与盐务运营状况后,再从陆路直奔河南陕县进洛阳,入运河至镇江,然后到南京、扬州、上海,再逆长江至武汉入川到重庆,下成都,走剑门翻秦岭到宝鸡,返回安吴堡。如此安排,是为了少走弯路,减少鞍马之苦。毕竟他年过花甲,在一年多时候里走完万里路,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尽量少耗损体力,包管安然来回一遍,是甲等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