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萨尔浒[第4页/共8页]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动静后,只说了一句话:
遵循杨镐的设法,仗是这么打的:努尔哈赤要待在赫图阿拉,不准随便乱动,比及明朝四路雄师压境,名誉会师,疆场上十二万对六万(最好分派成两个对一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一死战,得胜回朝。
李如桢当时还是总兵,不是说免就能免的,可熊廷弼实在过分凶暴,李总兵当即就滚了,归去后又挨了熊廷弼的弹劾,最后被关入监狱,判正法刑(后改放逐)。
熊廷弼,字飞白,江夏(今湖北武汉)人,自小聪明好学,乡试考中第一,三十岁就成为进士,当上了御史。
任务究查完了,但就在究查任务的时候,努尔哈赤也没歇着,还乘势攻陷了天下比较大的都会——铁岭。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部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别离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浒。
他从辽阳解缆,一起走一起看,碰到逃窜的百姓,就劝他们归去,碰到逃窜的兵士,就收编他们,碰到逃窜的将领,就抓起来。
辽东地区降雪,门路恍惚,要求延后。
逃将告饶,说我们逃出来已经不轻易了,何需求杀我们。
一群只会读书的书白痴、知识分子,是如何掌控政权的呢?
西路明军就此全军淹没。
李如柏的身份最高,他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的弟弟,但程度最低,你要说他不会兵戈,比较冤枉,你要说他很会兵戈,比较扯淡。
杨镐,是一个出过场的人。说实话,我不太想让此人再出来,但可惜的是,我不是导演,没有换演员的权力。
遵还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典礼,普通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人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
几天后,努尔哈赤得知了事情的本相,不但不恼火策动打击,反而派人堵住了抚顺收支的关隘,严令死守,不得随便反击。
万历四十七年(1619)仲春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宣布出兵。
说是这么说,但敢不敢去,那是别的一码事。
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受过体系军事练习的游牧民族首级,努尔哈赤晓得甚么是战役,也晓得如何博得战役。他的战役批示程度,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作为第一次上疆场的将军,有如此表示,就算不错了。
李如桢是铁岭的守将,但后金军队打击的时候,他却一向待在沈阳。
出征!
“如果以为我做得不对,就约定时候作战!如果以为我做得对,你就送金银布帛吧,能够息事宁人!”
努尔哈赤是一名巨大的军事家,起码我是如许以为。
他安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我是总兵,杜松也是总兵,他凭甚么号令我!”
但是还在山谷中转悠的刘綎并没有听到震耳的冲杀声,却等来了一个使者,杜松的使者。
西路军完了,北路军也完了,这个动静很快就传遍了辽东。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堕入了完整的混乱。很多处所不见仇敌,听到风声就跑,老百姓跑,从戎的也跑,个别缺德的马队为了不兵戈,竟然主动把马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