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第8页/共9页]
明军保护这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把那几名日军乱刀砍死。
日本侵犯朝鲜不成,但不掳掠也不成。几位老迈开了几次集会以后,决定把目标转向琉球。琉球为明朝属国,国王叫尚永死,其子尚宁遣人请袭封。此时恰是日本策划及实施侵朝打算的时候,明朝忙着平叛,又忙着援朝,援朝一事结束后,册封令才下到琉球。但谁也没想到,在丰臣秀吉部下被压抑了好些年的日本大臣们,并不满足于他们从朝鲜运回的数千名陶工。因而在万历三十七年,日本悍然派兵三千人打击琉球,俘获琉球国中山王尚宁,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浙江总兵官杨宗业奏报,神宗令镇、巡官严饬海上兵备。
而第一个理出眉目的人,是岛津义弘。
陈璘的处境比李舜臣还要惨,因为他的旗舰不是龟船,也没有铁刺铁钩,几名敢玩命的日军趁人不备,搏命跳了上来,抽刀直奔陈璘而去。
实在明军一向都在,只不过他们趴在了船面上。
这是千真万确的究竟,所谓的抗倭援朝战役,在史学界实在不算个啥,也没传闻哪位专家靠研讨这事出了名。即便在明朝,它也只是“万历三大征”的一部分罢了,史料也不算多,除了《万历三大征考》还算是马草率虎外,很多细节只能从日本和朝鲜史猜中找。
对李舜臣而言,这不过是名誉的开端,而露梁海,将是传奇的结束。
而最搞笑的,莫过于岛津义弘。此人和丰臣秀吉干系本就不好,开战之初是德川家康的人,并受命去帮忙守城。成果城里的人未接通报,觉得他是仇敌派来忽悠的,不但没有开门,还对他放了几枪。
在疆场上,军队的侧翼是极其脆弱的,一旦被敌方攻击,很轻易被拦腰截断,落空战役才气,其感化近似于打群架时被人脑后拍砖,是非常要命的一招。
玄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余条战舰,突入鸣梁海峡。
随即,日军看到了另一幕奇景,无数后部带火的竹筒自明兵舰上吼怒而出,重重地击打在本身的船上,所到之处爆炸起火,浓烟四起,日兵舰队堕入一片火海。
从戎的也没白干,为表扬大众,传闻万历从国库里拨出了八万两白银,作为对兵士的封赏。当然,详细到每小我的头上,一层扒一层,外加另有陈璘如许的带领,能分到多少,那就不好说了。但不管如何,也算够意义了。
因而他们毫无顾忌,纷繁跳了上去。
此人不但无耻,还很无聊,弹劾一封接着一封,闹到最后,连不爱理睬人的万历也忍不住了,直接给他下了个撤职令让他滚蛋。
被萧瑟三年后,李舜臣终究再次成为了水军统领。但他于三个月前上任时,驱逐他的,却只要两千多老弱残兵和一些褴褛的船只,因为他的前任元均在战死的同时,还带走了很多水兵舰船作为陪葬。
在那边,他们又遇见了别离不久的老朋友:陈璘和李舜臣。
所谓公理、险恶、侵犯、暴行,大多时候都是毫偶然义的胡扯,衡量战役的独一且永久的原则,就是胜利,或失利。
战后,刘綎、陈璘任职都督同知(从一品),算是升了半级。当然,也不是白升的,几个月后,这两位仁兄就被调去四川播州的穷山恶水,因为在那边,另有个杨应龙等着他们去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