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历山[第1页/共2页]
父女二人每日寥寥几言,不过是存候问好,到也相安无事。
舜帝纯孝,天下皆知。陶灼华波光淋漓的双目悄悄流转,似是听得极其用心,却俄然悠悠一叹,悄悄说道:“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幸夕颜晓得这些事理委实太晚。昔日只晓得调皮,现在母亲已然做古,即使故意也是有力。大人您通古博今,当年必然纯孝,想来不必如夕颜这般追悔莫及。”
当时苏家没有坟场,苏世贤无钱购买父母的梓棺,只能将父母的尸身一把火烧成灰,寻瓦罐盛了,孤零零葬入无主的荒山。
苏家坟场的由来,天然是娟娘气不过,有一次偶然间与她提起,骂苏世贤忘恩负义,连老一辈的棺材本都筹不出来,全亏了陶家布施。现在一朝成了官身,却学陈士美抛妻弃子,不吝落得后代骂名。
来时万分期盼,能与陶婉如结一段露水情缘,再重温伊人的红袖添香;更能将陶家多幅书画真品收住囊中,一偿昔日心愿。
禁止着此起彼伏的表情,陶灼华眉眼垂垂凝重起来。
苏世贤听着这单调的声音,仍然止不住掀起阵阵对旧事的追思,心中一时风起云涌。他阖着双目坐在车上,手中握着一卷杂书,倒是半行也读不出来。
只要一想起云门山麓中她逼得本身跪在陶婉如坟冢前发下誓词,苏世贤心上便一阵膈应。他听着背面马车上的铜铃井然有序地作响,回思着这趟青州府之行,心上除了难过便是烦恼,只能将各种情感藏在心头。
马蹄得得,踏着青石板路,似是一阕悠长又不堪回顾的歌谣。
陶灼华的话未几,句句听起来童真无穷,却又句句都是锥心之痛。
苏世贤再无来时髦致,父女二人意兴阑珊地接束了历山之行,陶灼华反而诚恳在佛像前拜了几拜,瞅着历山的郁郁青青发了些感慨。
举目往前看去,两侧佛像悲天悯人。几十级石阶以外,汉白玉佛龛中一尊金佛慈眉善目,温馨地俯瞰众生,眼神慈醇而又博爱。
守着一堆下人,苏世贤便想扮演他的慈父心态。他停了步子号召陶灼华,又知心肠问她要不要乘坐滑杆,瞧着陶灼华婉拒以后,本身也不对峙,命人在一旁凉亭间摆下香茗与果品,指导着当年舜帝耕作的处所,与她讲起舜耕历山的典故。
此前已遣了人返来送信,陶灼华下车时,瑞安长公主安排了几个丫头婆子在门前等待,车子从角门出来,陶灼华由丫头奉侍着换了朱缨华盖的小车,再沿着长公主府内长长的桐荫街道往二门行去。
提起父母,苏世贤内心唯有满满的歉疚。为了供他读书,父亲长年在船埠帮工,染了一身的病症。母亲替人家洗衣刺绣,为了节流一点灯油,夏季点着艾草照明驱蚊,才三十出头便熏坏了眼睛。
苏世贤只感觉面皮发胀,牵动心间一阵一阵的苦涩,呢诺了半晌,方低低说道:“你的祖父母在我年青的时候便过世,当时节家里赤贫如洗,父亲又一心功名,约莫还不如你。”
芙蓉飞洲,曲水流斛,那一片景色于她并不陌生。宿世在那边见证了陶雨浓的惨死,又痛失腹中的胎儿,她早已铭心刻骨。
父母二人供他一心读圣贤书,希冀他能光宗耀祖。他公然扬眉吐气,中了乡试头名秀才,只可惜父母积劳成疾,前后放手人寰。
历山不高,回旋的台阶一起走来,陶灼华却出了一身汗,不觉手扶着阑干特长帕扇风,暗忖本身十岁的小身板的确体力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