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酆都城的洛阳布局[第1页/共4页]
“方才我也说过了,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中原文明发源之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端,前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定都,时候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定都最早、定都朝代最多、定都时候最长的都会,塑有“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以内无并雄”美称。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墙长7312米,南墙长7290米,西墙长6776米,北墙长6138米。城的总面积比长安小。部分城墙随洛河曲折。洛河穿城而过,将城内分红南北两区,筑有四座桥梁。城东、南两面各有三座城门,北面两座,西面则有宫城的和皇城的各二门。各城门的位置互不对称。
城表里各有皇家苑囿七八处,如芳林苑、上林苑等,以单圭灵昆苑为最大,四周11里。另有一些贵族的私故里林。曹魏都城洛阳仍依东汉旧制,建有南北二宫,并在郊区营建苑囿,西晋时在洛阳也有所兴建。永嘉之乱(311)后,洛阳城逐步衰毁。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址,属于考古学观点。遗址的特性表示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必然的地区范围,很多史前遗址、太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明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农业出产、修建工地施工等;
“不清楚,我又如何会晓得呢?”
“本来是如许。”
“等等,遗址?你方才说甚么隋唐遗址是甚么意义?”
“当然晓得了。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中原文明发源之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端,前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在此定都,时候长达150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定都最早、定都朝代最多、定都时候最长的都会,塑有“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以内无并雄”的美称。”
北魏遗址:北魏洛阳城北魏原定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北魏在重修洛阳城时,先派官员到洛阳调查宫殿遗址,又去建康考查南齐宫殿修建;然后诏令打算,动员5万多人兴造。
“对了,你方才说的六大遗址如何样?因为我们只卖力这一片地区,洛阳我们没去过,自从当年身后,就没再归去过。”
都城的首要干道是自宫城正门阊阖门向南中转都城正门宣阳门的铜驼街,这是北魏洛阳城的中轴线。街宽40米,两侧安插官署、寺庙等首要修建物,如司徒府、太尉府、太庙、太社等。
“那你应当晓得,这酆都城有十殿阎罗王吧?”
都城的城基在“九六城”的旧址上。东北隅因有太仓和东宫,城墙有转拆;西北隅和一小城──魏晋洛阳的防卫城堡“金墉城”──相连。都城的南、西两面各开四门,东面三门,北面二门,共13座城门。城墙外有护城河。
“看来,我们的朝代已经变成了遗址了。”
“没错,我们四个都是唐朝的赶考墨客,却因为遇害而来到地府,阎王大人见我们都是墨客秀才,就让我们当了鬼差。”
今后又连续添建东西二宫。首要宫殿在南宫,范围较西汉长安的宫殿为小。首要官署设在南宫四周,太庙等祭奠修建划在城南。全城有街道24条,大抵为方格网形,分划出 100多个闾里。街道两侧莳植栗、梓、桐等行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