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线装书[第2页/共4页]
而浅显百姓想读书就没那么轻易了,你想买书,没处所买,想抄一本,谁借给你抄?
从文明传播的角度来讲,这天然是功德,但对于世家大族来讲,这一定是功德。
想到这些,崔浩眉头皱得更深,郭氏奇特地问道:“夫君,你不是经常感慨,河西以边疆之地,在永嘉之乱后保存了儒家根脉吗?为何本日似有不喜?”
“就是,就是,这事成心机,等着瞧吧。”
杨禹几次衡量以后,决定给崔浩来个欣喜。
杨禹贴出的那首《少年行》给刘青鸾一种很特别的感受,整首诗固然是在描述少年游侠,但细细读来,却让人莫名地想起了汉朝鼎盛期间,那种举国意气风发的气象,让人神驰不已。
“天然不是,可这诗,你作一首出来尝尝。”
见宁寿之如此反应,杨禹呵呵笑道:“宁参军,放松,放松,咱此次不坑本身了,还坑崔浩去。”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虽使纸张获得大量提高,但一向并没有书籍一说,大师写文章时,还是风俗像竹简那样,以轴卷的情势誊写保存。
宁寿之苦笑道:“杨参军你就别拿我开打趣了,您弄这么一出,现在已成南人与北人之争,宁某何德何能......”
人脉也罢,财产也罢,官位也罢,说到底都是要以知识为根本,只要把持了知识,其他的才气悠长保持上风。
杨禹摊摊手打断他道:“宁参军你可不能怪我,这事是你被大粪弄得吃不下饭,来逼我出对策,我不弄这一出我们现在能消停?如果持续让那些人闹下去,不免会被故意人操纵,到时他们真的冲进驿馆起了抵触,我们另有幸理?”
逃往江南的士族厥后很有去儒家化的偏向,更崇尚老庄,喜好谈玄,有些人连礼节廉耻都不要了,赤体为乐。
崔浩正闭目思考着此事,门外忽有管家来报:“大郎,晋使杨禹在门外求见。”
现在俄然冒出这么多线装书,传闻还是印刷而成的,并且书中还加了一些所谓的标点标记,以便利断字。
本着坑人坑到底的原则,杨禹把宁寿之叫来讲道:“宁参军,魏主将我们晾在这,还每天有这么多二世祖来肇事,现在好了,我们得抓住这可贵的安逸,持续干点事才行。”
关于这件事,刘青鸾倒是非常淡定,不但没有怪杨禹挑起这南北之争,反而对此事充满了等候。
崔浩的正妻出身太原高门郭氏,温良淑蕙,知书达礼,崔浩刚一坐下,郭氏便忍不住拿出几本线装书对崔浩说道:“夫君,翰林书苑来了新书,多为河西大儒所注,品类齐备,妾身本日共买三十多本呢,夫君请看,这是郭瑀所注的《春秋墨说》和《孝经综纬》。”
倒是逃往河西的这一支,在郭荷、宋纤、郭瑀等一个个大儒的鞭策下,儒风盛极一时,像郭瑀等人,在山中收徒讲学,有弟子上千人。
天部大人府坐落于天街西侧,府傍大池,虽不是绚丽恢弘,显得有些低调,但占地不小,府中亭台回廊,风帘翠屏,自有一番书香家世的味道。
PS:十天更新了近八万字,这更新速率还是很给力的,亲们,支撑也给力点吧,追读打赏,向汗青新书榜冲鸭。
“哎哎哎,别争了,我传闻这晋使杨禹乃秦州人氏,也不算是南朝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