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九章难产的川督[第2页/共2页]
奕譞最后选来选去,相中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启文。
徐启文的这个建议不但暗合了慈禧现在的状况,拍了个不大不小的马屁,并且厥后还亲身参与了编撰这本书。
奕??等人的抗辩。固然使得护军从轻发落,但是却将慈禧这个女人的痛恨之心完整的激起了起来,发誓要将奕??一撸到底,只是以后的几年没有找到很好的借口,是以奕??也就在位子上呆了下来。
?奕??出身皇族最显赫的家庭,一贯自视甚高,功高位尊,也不免骄盈。何况他勇于据理直言,对太后懿旨常有贰言,不免引发后者不悦。兄嫂二人由当初的同舟共济到貌合神离,冲突逐步闪现。
四川是天府之国。再加上颠末丁宝桢一番经心管理,这里已经成了清廷为数未几的财税重地。特别是1881年丢了广东以后。这里就更是成了清廷格外存眷之地。要不是这里伤害,没有人情愿来。底子就不会有他奕譞安插亲信的机遇。
与南宁交界的几省固然不平安。但是一旦成了这些处所的大员,其话语权也就比之前要高出很多,因为这里是清廷的防备重地,不但驻扎了大量军队。以防南宁北上侵袭,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为这些驻军办事,清廷也将这些督府的权柄增加了很多。
加上奕譞脾气脆弱,在经历了同治帝后之死、东太后暴卒后,领教了本身这个嫂子的短长,办事就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是以在选人的时候,还要看这小我能不能通过慈禧这一关。
奕??在1861年与两宫皇太后策动辛酉政变以后,一开端叔嫂三人合作默契。两太后得奕??之助,政变才得以胜利,实施垂帘听政,也不能不依托奕??帮手。因而晋升奕??为议政王,工头军机大臣,综理朝政。但奕??的议政王,分歧于清初多尔衮的摄政王。“议政”的前提,是两宫太后亲操权益,奕??只能帮手她们措置政务,却不能代行朝政。议政与摄政,一字之差,不同是很较着的。
而慈禧此时也对一拖再拖的川督继任人选烦不堪烦了,听到奕譞保举的是她极其赏识的徐启文,当即就同意了,下旨丁宝桢回野生疾,徐启文马上赶赴成都接任川督。
恰在此时,当时还是江南道监察御史的徐启文给慈禧上了一道折子,建议将“列圣实录宝训”和汉唐以来母后临朝的究竟经历汇编为一册,以供两宫太后参考。慈禧非常赏识这个建议,因而便让南书房、上书房、翰林院顿时停止编写,以备她学习参考。这本书编写好后,慈禧特赐名为《治平宝鉴》,并不时地安排学问出众的大臣停止讲授,比方翁同龢就前后为两宫太后讲授了宋、金、元、明四朝的帝王政治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