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玄幻奇幻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2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1)

第12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1)[第1页/共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儒家的观点是如许。墨家则不然,它对峙说,爱别人和爱父母该当是划一的。这会不会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归恰是要不吝统统代价,也要消弭儒家的有差等的爱。孟子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恰是这一点。

《史记》记录,孟子(约公元前371―约前289)是邹(今山东省南部)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的齐国(也在今山东省)是个大国,有几代齐王很爱好学术。他们在齐国都城西门――稷门四周,建立一个学术中间,名叫“稷下”。稷放学者“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来宾,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史记・孟子荀卿传记》)。

我们由此看出了儒墨的根本分歧。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滕文公下》)很较着,杨朱的学说是反对仁义的,因为仁义的本质是利他,而杨朱的原则是利己。但是墨子的兼爱,目标也是利他,在利他这方面他乃至比儒家的调子更高。那么,孟子在他的攻讦中,为甚么把墨子和杨朱混在一起呢?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撑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怜悯之心。……由是观之,无怜悯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怜悯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推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敷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谈到这些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经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觉得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滕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天然会厚于对邻居之子的爱。在孟子看来,这是完整普通的;人该当作的就是推行这类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这类推行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根本长停止的。

巫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说“爱我身于吾亲”,很能够是墨家文献的夸大其词。这明显与儒家夸大的孝道分歧。除了这一句以外,巫马子的说法总的看来合适儒家精力。因为照儒家看来,该当爱有差等。

也能够说,墨子也答复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题目,就是,为甚么人该当行仁义?不过他的答复是按照功利主义。他夸大超天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逼迫和引诱人们实施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分歧。若把第五章所引《墨子・兼爱》的话与本章所引《孟子》论“四端”的话加以比较,便能够很清楚地看出这两家的根本分歧。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墨家的国度发源论,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实际。现在再看儒家的国度发源论,又与它分歧。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贤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佳耦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人之以是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品德原则。国度和社会发源于人伦。照墨家说,国度的存在是因为它有效;照儒家说,国度的存在是因为它该当存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