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游戏竞技 >战国大司马 > 第20章:“伪”之辩(二)

第20章:“伪”之辩(二)[第3页/共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更有甚者,此时的国法已成为权贵排挤百姓、布衣的一种手腕――归正国法不对外公开,我说你有罪那你便是有罪。

听闻此言,庄子带着惊奇看向蒙仲。

而后,郑人都体味了本国的法律,趋利避害,而郑国的权贵也不敢再借刑法之便排挤布衣,因而郑国事以而变得强大。二十年后,晋国亦开端效仿,赵鞅与荀寅把范宣子制成的刑书也铸刻在「刑鼎」上,将本国的刑书公布于众。

庄子如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必须承认,郑庄公是一名批驳皆有的雄主,他耍手腕杀死开初就干系不好的弟弟「郑段(即叔段)」。

而「无不为」,也不是指甚么事都做,一样也是指去做适应天然、适应天道该做的事。

正因为郑庄公对周王室不恭,是以儒家弟子很讨厌前者,称郑庄公时当世“礼乐崩坏”的首要祸端之一,而一贯对周王室非常恭敬的宋国,也是以与郑国相互看不惯。

厥后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郑庄公……』

这件事的启事,是曾参的父亲「曾占」。

见此,蒙仲委宛地说道:“夫子,我觉得世上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凡事亦有正反利弊,儒家思惟虽‘巧伪’,用「仁义礼德」利诱世人,但一定没有可取之处。……昔日郑国有一人盗窃宋人之羊,被宋人抓获,相邻皆呼「郑人盗羊」,莫非郑人个个都是盗徒么?恐一定。郑国亦有「郑庄公」那般的雄主,亦有「子产(公孙侨,法家前驱)」那般的贤相,且郑国事初创将国法铭记于铜鼎之上而使国法一目了然的国度。”

“并非我道家思惟不好,恐怕是世风日下、民气不古”。

而儒家的思惟,蒙仲以为亦不能纯真就定为“惑世妄言”。

【PS:到战国期间仍对周王室表示恭敬,且仍保持着朝贺献贡风俗的国度,就只要宋国与鲁国。】

是故,武姜偏疼小儿子郑段,而讨厌郑庄公。

儒家思惟“崇尚礼法”,就到这类境地,也难怪道家会指责儒家“巧伪”,而法家亦看不上儒家。

郑庄公与郑段乃是亲兄弟,母亲皆是「武姜」,辨别在于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经历万般痛苦才将其生下,而生郑段时则是安产。

但孔子期间的儒家,也有值得赞美的处所,比如对「学」的态度,《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学的目标是甚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