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小说网
会员书架
妙境小说网 >历史军事 >曾国藩 > 七 半路上杀出个沈葆桢

七 半路上杀出个沈葆桢[第3页/共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几天幕僚们都在群情江西拒饷的事,大家都很愤恚。彭寿颐想,当年江西巡抚陈启迈就因饷银之事被曾国藩一纸参劾。当时他只是一个在籍侍郎,客居江西,而陈启迈是他的同亲同年,尚且不能相容,罗织罪名,抗词上疏,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现在他位居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奉皇太后、皇上之命节制四省军务,权力之大,声望之高,三藩以来没有第二个汉人能够比拟。且沈葆桢是他的长辈部属,又是他所汲引的人,他能容得了吗?彭寿颐如许揣摩着曾国藩的心机,和杨国栋、李鸿裔、汪士铎等人筹议一下,便先草拟了一份言辞峻厉的参折。

沈葆桢在江西当过量年处所官,对畴昔的事情很清楚,做了赣抚后又听到上高低下的群情,感觉他们讲的有事理。特别是江西并不敷裕,他为筹集本省军饷已弄得焦头烂额,曾国藩却像催命鬼似的催促江西解饷,为了弟弟的首功就全然不顾别人的死活,激愤了沈葆桢和江西全省官吏,遂分歧决定和曾国藩斗一场。沈葆桢自认一身明净,无把柄给曾国藩抓,甘愿丢掉乌纱帽也不平服。

"大人,现在正有一笔大款,名正言顺是我们的,大人何不向朝廷要来?""那里有一笔我们的大款?"杨国栋的话,曾国藩一时摸不着脑筋。

但现在是甚么时候?天堡城已下,金陵城眼看就要攻破,正要拿银子去鼓励吉字大营卖力的时候,沈葆桢却将应解金陵的五万厘金全数截留,分文不给,还上疏朝廷告曾国藩眼睛里只要金陵,全不顾江西的危难,并声明若将厘金强行解走,他只要辞职不干。更使曾国藩不能容忍的是,沈葆桢还与大学士、户部尚书倭仁相勾搭,通过倭仁上奏,说两湖、川、赣、粤每月协解曾国藩军饷十五万五千两,即便不能全解,每月亦有十万两的进项,且江浙大半清除,上海更是富甲天下,曾国藩强解赣厘,不是广揽利权、贪得无厌吗?

"大人。"彭寿颐仍不甘心,"向来部属都要从命上峰,方可收指臂之效,沈葆桢以巡抚当此军情告急之际方命总督,参之于理不碍。""长庚呀,你不懂我的苦心。"曾国藩神情黯然地说,"沈幼丹成心掣肘,我哪能不忿恚,但细思前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大家不免。恶其拂逆而必欲顺服,百计设法以锄异己,这是权臣的行动;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勉强责备,且以无敌海内乱为忧愁,这是圣贤的用心。我正要借沈幼丹之拂逆以磨砺本身的德行。""大人,你太仁慈了。"彭寿颐动情地说,"要不我为大人写封私信给他,明白奉告他红顶子是大人给的,要他识相点。""长庚,你别乱来,你熟读史乘,当知娄师德不市恩的故事。前朝出了一个娄师德辉耀史册,本朝就不成以再出一个吗?"过了一会,曾国藩长叹一口气说,"即便你申明也没有效,我晓得沈幼丹不是狄仁杰。"彭寿颐不能再说甚么了,拿起奏稿悻悻退出。曾国藩提起笔,想了想,本身脱手拟了一个词气委宛的"沥陈饷缺兵弱职任太广户部所奏不实"的折子。先论述户部所言两湖、川、赣每月协济银十五万多两之事全系捕风捉影,四川五年来无涓滴之款,湖南本年也未解过,江西解来的九江关洋税已退还,只要广东本年解了九万两。写到这里,曾国藩不由暗自感激老友郭嵩焘。自从客岁郭嵩焘署粤抚以来,粤厘几近没有断过。湖北的协济,也只是供应原归湖北发饷的几支军队,并不是援助围攻金陵的湘军。接下来,曾国藩思虑很久,写下了几句沉痛的话:"臣才识愚庸,谬当重担,局势过大,眉目太多,论兵则已成强弩之末,论饷则久为无米之炊,而户部奏称出入六省巨款,疑臣广揽利权。如臣虽至愚,岂不知古来窃利权者每遘奇祸。外畏清议,内顾身家,终夜悚皇,且忧且惧。"写到此处,他不免有些心境烦乱,停下笔来,久久地望着窗棂入迷,深思很久,才又接着写下去。又说,他现在所居之职,之前是六人分任,多次奏请皇上简派德高望重的大臣会办,均未蒙俞允,特再次恳请皇上派员南来,非敢预为委过之地,实以绵力而兼病躯,自度不敷捍御贼氛,不得不沥陈于圣主之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