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康福带来朝廷绝密[第4页/共12页]
"皇上听了这话如何呢?"曾国藩诘问。
曾国藩感激劳崇光,更感激穆彰阿。当晚,曾国藩便去拜见穆彰阿。
"伯涵,你晓得唐朝举子的行卷吗?"行卷,是唐朝考场中的一种习尚。应举者在测验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权贵,这就叫"行卷"。国藩当然晓得,但他没有干过。一来国藩与朝中任何权贵无一面之识,二来他信赖本身的场中诗订婚然会非常超卓,不必行卷。经劳崇光这一提,曾国藩倒有点悔了,若通过朋友展转投送,常日所作诗文,也有能够达到朝中一二权贵之手。不过,现在已晚了。
"臣昨日在养性殿候驾时,略为浏览了一下。" "都有哪些?"
曾氏《求阙斋记)
朱克敬撰《雨窗消意录》甲部卷二:"曾文正公国藩成进士时,殿试列三甲。故事:三甲多不入翰林。国藩大恚,本日买本欲归。时劳文毅公崇光已官编修,驰名公卿间,因往慰国藩,固留之,且许为极力。归即约善书者数人,馆之家,又假亲朋仆马各十,鞍辔以待国藩。已试出,急写其诗公送贵要。既而国藩果列高档,入翰林。"穆彰阿是曾国藩道光十八年会试大总裁。这年,第三次赴京会试的曾国藩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同业的郭嵩焘落榜。殿试下来,国藩取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当时,曾国藩用的名字为曾子城,字伯涵。看完黄榜后,曾国藩表情郁郁。按常例,三甲普通不能进翰林院,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去当县令,而曾国藩梦寐以求的则是进翰苑"筠仙,我们明天就出发回湖南吧!"曾国藩将书一本本清算好,表情沉重地说。
"曾国藩,朕闻你的书房名为'求阙斋',是何意?"一次侍讲结束,道光帝问曾国藩。
"袁瘦子这小我就喜好信口开河,将来会在这点上亏损的。"说的当然是实话,但如许的实话岂是随便可说的!曾国藩很为本身这位言行不甚检点的亲家担忧。
"不要紧,随便谈谈。这几年,英夷在我东南海疆一带寻是生非。客岁,其东印度司令马他仑带领兵船在广州海口扬威耀武,老夫荷蒙皇上信赖,权中枢之职,内事好办,唯有对英夷之侵犯,深感难于措置。彻夜无别人,老夫想听听足下的定见。"穆彰阿此时并非已知曾国藩有措置军国大事的才气,只是早闻朝野对本身办理夷务啧有烦言,各省进京举子中有些是清流派的中坚力量,他想通过与曾国藩的说话,来摸索一下招考举子们,特别是考中的进士们对他行动的评价。曾国藩晓得穆彰阿对外的态度一贯柔嫩,这类态度遭到很多血气方刚的举子的痛责。在这些人面前,曾国藩偶然也拥戴一两句。不过他的对外态度,根基上和穆彰阿是分歧的。明天恰好劈面对这位恩师倾诉本身的定见:"中堂大人在上,如许大的国事,您能下问弟子掉队小子,使弟子受宠若惊。中堂大人既然如此信赖弟子,弟子就将内心话直说吧!"穆彰阿暗思:听这口气,此人莫非亦是那批激进少年?莫非看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