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左季高是真君子[第1页/共4页]
寿卿壮烈就义,其侄锦堂求弟为之写墓志铭。弟于寿卿,只要役使之旧事,而无识拔之旧恩,不堪为之铭墓。可安寿卿忠魂者,惟尊兄心声也。
"大哥,你大安了?"曾国荃见他笑得高兴,欢乐地问。
八年不通音问,世上群情者何止千百!然皆以己度人,漫不着边沿。君子之所争者国事,与私交之厚薄无关也;而弟素喜意气用事,亦不怪世人之妄猜揣测。寿卿先去,弟泫然自惭。弟与兄均年过花甲,垂老迈矣,此生来日有多少,尚仍以小儿意气用事,后辈当哂之。前事如烟,何必问孰是孰非;余日苦短,惟互勉自珍自爱。戏作一联相赠,三十余年友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大安了!"曾国藩欢愉地答复。
"康福还活着?"曾国藩欣喜万分,接着又喃喃自语,"那年打扫疆场,一向不见他的尸身,我便存着一线但愿:莫非康福没有死?公然现在还健在,真是天佑善人!"曾国荃把去东梁山访康福不遇,见到其子,留下字条一事简朴地说了一下,又将康重实在夸奬了一番。
江宁城里职位最高的衙门--两江督署,迎来了它复建以后的第一个新年,本该盛妆浓抹、热热烈闹隧道贺一番,但因为它的仆人夙来简朴,更因他在年前到城里城外巡查了一遍,亲目睹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展现在他的治下,表情非常沉重。他叮咛家人只在大年三十夜晚和月朔早上放两次鞭炮,别的日子一概不放,酒肉果品不成过丰,百口老长幼少一概不做新衣,略比常日洁净整齐点就行了。大门口除吊挂四个大红灯笼表示吉庆外,统统统统与昔日无异。
"大哥,季高向你赔罪了。"曾国荃也很冲动。
左宗棠在同治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给儿子孝威的家书中说:"曾侯之丧,吾甚悲之,不但时势可虑,且交游交谊亦难恝然也,已致赙四百金,挽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盖亦道实语。见何小宋朝恳恩恤一疏,于侯苦衷颇道得着,阐发不遗余力,知劼刚亦能言父实际,可谓无忝矣。君臣朋友之间,用心宜直,用情宜厚。畴前相互争辩,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锄去陵谷,绝无城府,至兹感慨不暇之时,乃复负气耶?'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语亦久见章奏,非始毁今誉,儿当知吾心也。丧过湘干时,尔宜赴吊以敬父执,牲醴肴馔自不成少,更能作诔哀之,申吾不尽之意,尤是事理。""不是赔罪,这恰是季高的心肠光亮之处。"曾国藩缓缓站起,握着扶手立着,然后分开靠椅,在屋子里渐渐走了两步。"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他在内心冷静地念着,想起了措置天津教案期间,总理衙门转来的左宗棠的信。那封信以狠恶的态度、锋利的言辞,指责津案办理的弊端,赞美津民的爱国热忱,就差没有明骂他是卖民贼了。以左宗棠的名誉职位,当时这封信给曾国藩的压力和痛苦可想而知。现在这"谋国之忠,自愧不如"的话,岂不是委宛地表白了左宗棠对曾国藩措置津案的必定?因津案而身心遭到庞大刺激的前湘军统帅,是多么需求别人在这件事情上对他的了解,特别是像左宗棠如许的人的了解!曾国藩不但是以而化除了与左宗棠的多年嫌猜,乃至于对老友生收回感激之情来。他俄然停下脚步,重新坐在靠椅上,右手风俗性地摸着髯毛,笑着对弟弟说:"沅甫,我给你讲一个关于季高的最新故事。""左季高的故事最多,此后能够编一部书。不知大哥又听到了甚么好故事。""左季高在兰州当陕甘总督,当年他隐居的东山白水洞几个邻居想去看看他,当然也想借此出去观光观光,因而写封信寄到兰州。左季高复书聘请他们去,并且寄来三小我的川资,白水洞三个老农夫结伴随行,跋山渡水到了西北。左季高见到这三个老乡,比见到朝廷派去慰劳的钦差大臣还欢畅。连续三天跟他们在一起用饭,与他们共一个铜水烟壶抽烟,畅谈在东山耕耘的旧事。左季高待微时乡邻的真情实意,令部下们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