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遗制[第1页/共3页]
太清楼上,阁门敞开,杨日言呈现在门边。
这几位宰执都在赵煦卧病时入福宁殿探视过,章惇、蔡卞边幅堂堂、仪容俊美,曾布身材肥大,但两目炯炯有神,令人见之难忘。蕙罗很快认出他们,大感不妙,惶然回顾顾赵似。
因而曾布出列欠身道:“章惇刚才所言,并未曾与臣等筹议。皇太后圣谕极允当,我等理应服从。”言罢侧首目示一旁的尚书左丞蔡卞,促他附议。
蔡京略一沉吟,提笔以大行天子口气写下了载于史册的《元符遗制》:“朕嗣守大业,十有六年。永惟吩咐之重,夙夜祇惧,靡敢遑宁。赖天之休,方内乂安,蛮夷率服。乃自故冬以来,数冒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效,遂至垂死。恐不获嗣言,以诏各位。皇弟端王,先帝之子,而朕之爱弟也。仁孝恭俭,闻于天下,宜授神器,以昭前人之光,可于柩前即天子位……”
太后对劲地点点头,宣谕道:“天子已弃天下,既无子嗣,端王当立。”
太后表示都知传旨取天子冠服,备好的衣帽敏捷取来,内侍当即给赵佶穿戴好,少顷再卷帘,众臣已见赵佶穿戴天子的黄褙子端坐于御座上。
杨日言先是点头不准,但经不住蕙罗不竭叩首苦苦要求,终有所动容,问门外内侍太后安在,内侍称太后在大殿与众宰执商讨天子遗制,因而杨日言命蕙罗清算好鬓发服饰,再带她进入赵煦寝阁。
再点播放键,蔡京落在地上,敏捷清算衣冠,端然坐直。
忽听一串短促的滴滴答答声在殿中响起,倒是太背工中的紫檀佛珠线断了,大珠小珠散落一地,弹跳不已。
曾布当即带领众臣顿首伏拜,山呼万岁。章惇悄悄叹了感喟,亦随之跪下。
拜贺毕,宰执及蔡京退至内东门,草拟大行天子遗制。事关奥妙,不能有内臣旁侍,曾布将之前与太后议妥的制词要点向蔡京细说了一遍,然后亲身捧起研台置于蔡京身侧,蔡卞主动为其磨墨,章惇则面无神采地取了支笔递给蔡京。
杨日言却不该,冷静退向一侧,为前面的大臣让路。
蔡京:宰相给我递笔,副相给我捧研磨墨,哇咔咔……
来到殿前,但见申王赵佖、莘王赵俣、睦王赵偲等三位亲王已着斩衰丧服立于殿前阶下,却不见端王赵佶。梁从政正在向殿内太后禀报:“申王、莘王、睦王都来了,唯有端王告假。”
太后蹙眉,声音也略略进步了:“申王以下都是神宗之子,大行天子之弟,岂容如此别离?”
赵佶生于蒲月初五。传说这天百鬼夜行,有恶鬼索命,时人觉得不吉,且有这天所生子克父母之说。赵佶出世后帝后将他生日改成十月旬日,制止宫人再提蒲月初五。太妃此言既出,满座皆惊。
众臣惊诧之下两两相顾,大多未及开口应对,而宰相章惇阔步出列,厉声喝道:“依礼典律令,简王乃大行天子母弟之亲,当立为嗣君!”
赵佶至太后帘前,施礼如仪。
章惇语塞,太后又和缓了语气:“再有,先帝曾对老身说:‘端王生得有福寿之相,且仁孝,分歧于诸王。’有立他为储君之意,当时老身只是劝他:‘官家圣体不过偶感不快,又无大碍,何必多虑。’未料世事无常,先帝本日竟……”
申王赵佖是神宗第九子,也是活着亲王中春秋最大的,向太后以眼疾为由直接将他判出局,论长幼,端王赵佶就比诸弟有了上风,以枢密使曾布为首的端王一派亦有了两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