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正解(中)[第6页/共6页]
春秋、战国时,钺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器性子,而变成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跳舞之用。这是因为刀剑遍及利用在疆场,而使粗笨的钺退伍了。
唐朝戟已广用于舞具。《唐书?礼乐志》:“太宗制舞图,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戟而舞,每三变,每变成四阵,象击刺来往,歌者和曰‘秦王阵乐’。”此虽是银甲执戟,但戟已完整落空兵器性子,沦为舞具了。
唐朝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筏、联木筏、皮排六种。
汉朝长兵重戟,长度在长兵与短兵之间。《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坐未央前殿,东方朔执戟立。”申明汉朝文臣亦执戟。(?)又有双戟,《三国志?吴志》:“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执双戟舞”。《魏志》“帐下懦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可见当时戟不但广用,并且较重。
汉刘熙《释名?释兵》:“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释名:利用钺的武将,必然是负担着光荣的任务,堂堂正正地扫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