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力挽狂澜(二)[第2页/共3页]
民意即天意,听起来仿佛非常有理,可实际上么,民意实在就是一面团罢了,于强者来讲,想如何捏就如何捏,当然了,前提前提是手腕充足高超,而这,于把握了“新欣商号”这等利器的陈子明来讲,明显不算啥难事儿,这不,跟着“新欣商号”的庞大收集运转了起来,前两日还几近是一面倒的急战思潮很快便转成了缓战之热议,不止是官方如此,朝廷中也有大量的官员支撑此议,这都还没等太宗正式下诏商讨亲征之事呢,朝廷里的争端便已到了火爆之境地。
身为帝王,太宗自是须得保持帝王的庄严,自不好跟臣下当庭对辩个不休,这等苦劳么,丢给李勣乃是题中应有之意,却也无甚可奇怪处。
“玄龄有话尽管直说,朕听着便是了。”
“懋功!”
“陛下圣明,臣等愿为陛下效命疆场,百死无悔!”
“雄师未动,粮草先行,此乃兵家知识耳,朕交战平生,又岂会不知,时文不必过虑,朕自有处理之章程。”
房玄龄并未直接出言反对太宗再度亲征,仅仅只是陈述了一番各州粮仓存粮环境,并瞻望了一下本年夏收以后可支用于出征高句丽的余粮,所得之数看似很多,十八万石粮,真堆起来,足可称得上是座庞大的粮山,题目是雄师一动,这么座粮山底子不济事,不说多,就按去岁出征之范围而论,十二万雄师每天耗损的粮食就多达一千两百石摆布,换而言之,在不加田赋的环境下,今夏所得之粮不过只能支撑十二万雄师一百五十天摆布的需求罢了,如果再有个不测环境呈现,这么点粮秣底子不敷以支撑起一场大范围交战之用,由此可见,固然房玄龄未曾明言,可不支撑太宗如此急地再度亲征之意义已是表达得极其分了然的。
萧瑀乃是朝中驰名的倔老头,如果能够的话,李勣实在也不肯跟其起甚抵触,何如太宗有令,他也不敢不从,当然了,在军略之道上,李勣还是有实在足的自傲的,却也当真不怕萧瑀这个半桶水能挑得出甚瑕疵来,这便紧着躬身应了诺,而后一侧身,面色寂然地望向了萧瑀,不紧不慢地开口道:“萧大人应是晓得的,去岁我大唐出兵高句丽,历经数十战,破敌二十余万,取辽东四十余城,虽未能克尽全功,然,已是重创此朝食,今,贼已疲,恰是进兵之良机也,故,不成不战焉,某有一策,可得速胜,亦自不必担忧粮秣之不敷,当得兵分三路,一起以并、幽两多数督府之军调辽东,可得兵七万不足,此一起为主力,正面压敌,引敌主力来援,粮秣能够大半从草原各族够牛羊觉得用,不敷处,相沿去岁之粮道可也;又一起走海路,领四万军沿鸭绿江直上,为主力雄师之辅,再度调敌国中兵力尽出,粮秣补给一体按去岁旧例;再一起走海路进新罗,兵不消多,两万精锐足矣,此一起之粮秣由新罗给出,待得敌主力尽为我前两路雄师变更后,急扑平壤,如此,一战见功不难也!”
萧瑀的脾气可谓是又臭又硬,哪是那么好打发的,纵使太宗已是面色不愉了的,可萧瑀却还是是不管不顾地刨根问底着。
虽说是到了比来方才流暴露要再次亲征之意,可实际上么,太宗早就有着这等心机了的,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只留下程名振一名大将军留守辽东,却将本应分镇各地的重将诸如尉迟恭、庞同善等都带回了京师,眼下到了要造阵容之际,这群大将军们可不就都派上用处了,这不,太宗话音方才刚落,以兵部尚书李勣为首的众将们立马纷繁站了出来,大家喊打,个个高呼要战,一时候大殿里煞气为之爆棚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