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谋高一筹(一)[第1页/共3页]
太宗乃是马背上的天子,天然不会不晓得粮道的首要性,实际上,他之以是早早便定下了攻打高句丽的决计,却迟迟未曾策动,当然有着太子造反等诸般事情的牵涉,可更多的则在于粮道的运转颇多碍难之处,这数月来,太宗但是没少为此操心不已,此际一听李恪自言有妙策,兴趣当即便大起了,也无甚废话,挥手间便已是下了令。
“回父皇的话,儿臣觉得我故意,而敌无备,破敌何难哉,假借送亲之际,令其君臣皆到边关迎亲,而后雄师骤起,自可轻松将其君臣一网打尽,其国无主,必自乱,我雄师过处,焉有敢战者,如果父皇得允,儿臣愿率一旅之师灭此朝食!”
太宗沉吟了半晌以后,心中已是有所意动,不过么,却并未急着表态,而是又将题目抛给了李恪。
早在薛延陀使节团到京之际,李恪便已跟陈子明密商过了的,对局势自是有着相称清楚之判定,此际固然是最后一个被点名的,看似能说的都已被两位弟弟抢了先,但是李恪倒是涓滴不慌,但见其大步从旁行了出来,朝着太宗便是一躬,声线平和地便进言了一番,所站的高度较着比越、纪二王要高出了一个层次。
“唔……,恪儿可有甚要说的么,嗯?”
“父皇明鉴,儿臣觉得二位弟弟所言皆是有理,那薛延陀汗国在此际提出和亲,摸索我大唐之意甚明,其心已是有异,此无他,概因高句丽面对我大唐之肝火,心必惶急,欲自保,必下死力拉拢薛延陀觉得援助,夷男其人素有野心,与高句丽私通款曲乃属必定之事,今后一条来讲,不管和亲与否,其对我大唐警戒之心皆浓,故而,欲趁和亲之际起军灭其国,实难矣,倘若攻而不堪,却恐两面树敌,实非稳妥之策哉。”
太宗对李贞所献之策倒是非常赏识的,无他,概因太宗心中所谋之策中,也有一策便是此计,只是其中碍难极多,太宗终究还是没敢下最后的决计,统统只因太宗眼下的首要目标乃是高句丽,自不肯在剿除高句丽之前多肇事端,当然了,这话,太宗并未说出口来,而是笑着夸了李贞一句以后,便又往下诘问了起来。
“父皇明鉴,儿臣觉得和亲之道不过只能得一时之安宁罢了,纵观历朝历代,草原诸部一旦失势,必劫夺我中原之地,和亲与否,皆难停止草原诸部之野心,故,儿臣觉得欲平边患,须得纳其土,以重兵都护之,分封诸部,不准诸部相互兼并,或可得长治久安,此,远景也,终归须很多年之绸缪,方可见奇效,至于现在,依儿臣看来,无外乎两条,一是先西北后东南,于出兵东征前,先行安定西北;其二,便是先东北,后西北,相较而言,前者乃先易后难之策,当是较稳,后者则有望一举定四方,应是各无益弊。”
太宗很较着对薛延陀此际跳出来搅事相称之不满,不过么,却并未急着表白态度,而是先着赵如海将薛延陀的国书宣读了一番,而火线才将题目丢给了纪王李慎,虽未曾明言,可考校的意味倒是显而易见的。
李贞自幼文武兼修,不但文采出众,武略上也颇见功底,此际畅畅而谈之下,还真有几分指导江山之英姿。
“嗯,那依你看,此事当得如何应对方好?”
“哦?贞儿倒是胆略过人,所献之策颇见可观,只是若一战不能克,又当如何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