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武侯治蜀[第3页/共11页]
蜀汉之亡
博古通今的谯周,实在是个安贫乐道的读书人。他身材高大又其貌不扬,心直口快又不修面貌。以是,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会笑,就连诸葛亮都忍不住。[18]
曹操身边的士族和名流比其他军阀多,也不奇特。因为在曹丕代汉之前,曹魏与大汉并无区隔。是以,即便去了许都,也不即是投奔曹操;即便投奔曹操,也不即是断念塌地;即便断念塌地,也不即是一条道走到黑。
诸葛亮归天二十九年后,蜀亡。
忠于职守为国捐躯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他在回绝了曹魏的诱降后战死,时年三十七岁。义不受辱以身就义的,则有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刘谌。他在父皇决定投降后跑到刘备的庙里痛哭一场,杀了百口然后他杀。[23]
接下来,就是与诸葛亮的说话了。
陈群跟鲁肃一样,深知汉室不成答复,却又坚信士族阶层前程无量。成败的关头,则在曹魏。是以,他不但不反对曹操建国,乃至主动劝进。但是曹操一死,他就向曹丕提交了本身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段汗青?
那么,受两次热诚,比只受一次好吗?[17]
更不好玩的是,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这就不免让一些本来就心胸不满的人蠢蠢欲动。能够这么说:刘备建国,根本不牢;夷陵败北,地动山摇。[5]
究竟上,蜀汉之亡的启事之一,就是益州个人兴风作浪,开门揖盗。题目在于,这个内忧目前还只是隐忧,不能明说也不敢明说,《出师表》只能话里有话。
公开叫板的是孔融,成果被曹操毫不客气地杀掉,罪名是“不孝”。心存胡想的是荀彧,成果以本身的生命殉了本身的抱负,启事是反对曹操封魏公。两人别离被视为反曹和拥曹派,结局却殊途同归,不免让人欣然。[35]
亡国的直接启事当然是曹魏的进犯。但是恐怕就连魏军都没有想到,他们八月出兵洛阳,十月就杀到了成都的大门口雒县。一向被蒙在鼓里的刘禅如梦方醒,情急之下筹办逃往东吴。
作为士族和豪强的政权,司马昭在朝的曹魏也没有虐待他们远在益州的阶层兄弟。刘禅部下原属荆州个人和东州个人的官员都被调回中原,益州的处所官则由客籍士人出任,并由本地名流担负的中正官卖力保举。
九品官人法又叫“九品中正制”。说穿了,就是由士族把持仕进权,然后在士族内部遵循族望的凹凸、门阀的高低和权势的大小来分派官位和官职。是以,这个法案如能通过并且实施,则东汉虽亡,士族却胜利了。
很清楚,北伐的启事,是益州疲弊。
实际上跟曹操一样,刘备和诸葛亮要建立的也是“法家寒族之政权”,只不过刘备更偏向于寒族,诸葛亮更偏向于法家。但,不走袁绍线路,是一样的。
诸葛亮在朝
我们晓得,刘备建立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更费事的是,这个外来政权之前另有一拨外来的,这就是刘焉和刘璋父子及其部下。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强,蜀汉王朝内部就有了三股相互制约的政治力量。
曹丕则想通了一个题目:士族与曹家作对,究竟是为了大汉江山还是为了仕进特权?曹丕以为是后者。因而他接管了陈群的建议并命令实施。没过量久,他就在中原士族的推波助澜和推戴之下当了天子。[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