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注释[第3页/共4页]
[26]见《汉书・贾谊传》。
[2]见《汉书・外戚传上》。
[23]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5]本节所述亦请参看田昌武、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10]见《史记・高祖本纪》。
[17]见《汉书・昭帝纪》。
[24]见《史记・苛吏传记》。
[12]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20]张汤及其他苛吏故事无另注者均见《史记・苛吏传记》。
[22]请参看《周礼・考工记》、《晋书・李胤传》。
[5]请参看《史记・平准书》。
[1]见《汉书》之《昭帝纪》、《霍光金日传》。
[27]见《史记・大宛传记》。
第三章
[27]本节所据,如无另注,均分见《史记》之《袁盎晁错传记》和《吴王濞传记》。
[6]王充《论衡・程材》。
第二章
[14]见《史记・吴王濞传记》。
[7]见《史记・吴王濞传记》。
[12]这十年是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共八次反击,数据见杜维运《中国通史》。
[23]见《史记・魏其武安侯传记》。
[15]此盟除见于《史记》之《吕太后本纪》外,亦见于《绛侯周勃世家》。绛侯世家其文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践约,天下共击之。
[1]本节所述张汤及其他苛吏事,如无另注,均见《史记・苛吏传记》。
[7]关于董仲舒,详见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10]见台湾学者傅胜利《中国通史》引方壮猷说。
[9]这三次战役的时候别离是元光六年(《史记》称在元光五年,此据《汉书》)、元朔元年和元朔六年。
[13]见《史记・苛吏传记》。
[25]汲黯事迹无另注者均见《史记・汲郑传记》。
[7]田生即云“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见《史记・荆燕世家》。
[20]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18]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13]请参看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21]遵循《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说法,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他们的官俸,都是“中二千石”(月谷一百八十斛)。
[19]请参看吕思勉《秦汉史》。
[3]见《史记・儒林传记》。
[24]见《汉书・东方朔传》。
[29]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6]见《史记・淮南衡山传记》。
[1]见《史记・郦生陆贾传记》。
[28]见《汉书・爰盎晁错传》。
[20]见《盐铁论・刺复》。
[3]见《汉书・外戚传》。
[18]文学与吏道的说法,见《文献通考・推举考八》。
[6]霍光和霍去病的父亲,《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作“霍仲孺”,《汉书・霍光金日传》作“霍中孺”,但注音读如仲。
[7]本节阐述亦请参看吴宗国主编《中国当代官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