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礼坏乐崩[第4页/共11页]
题目在于,强大起来的鲁国,是谁的?
不过蛮夷跟蛮夷,也有辨别。楚与中原诸夏产生干系最早,西周初年就已受封,春秋之始已是南边之强,厥后更成为天下霸主,便由蛮夷变成中原。楚在南边崛起最早,与他们接管中原文明不无干系。
但是与周、鲁、郑、卫诸姬,乃至与宋比拟,晋又更像蛮夷。他们的封地本来就是蛮夷的游牧地区,建国之初实施的地盘政策也不是周制,而是狄制。厥后他们耐久伐狄,征服对方的同时也不免部分被异化,变成半蛮夷化的中原。晋人的风格横行霸道,也能够耐久保持霸权,恐怕就因为他们身上有蛮夷的血气和血性。[42]
实际上,楚、吴、越三个蛮族的次第称霸,本身就意味着两周的轨制和文明风景不再。统统的传统都面对应战,并且必将被革新。是以,先是周王室日薄西山,后是晋公室土崩崩溃,各种政治力量都在东风秋雨中重新博弈。太老牌的中原锐气不敷,太新锐的蛮夷底气不敷,将被一一淘汰。最后胜出的,只能够是率先中原化的蛮夷——齐、秦、楚。
但子产的政改,还是震惊了底子,特别是铸刑鼎。铸刑鼎,就是把刑法的条目铸在鼎上,公之于众。这对于东西两周的政治体制和政管理念,其粉碎都是颠覆性的。是以,晋国政治家叔向便写信给子产提出攻讦。
晏婴为甚么要反孔,读者自可见仁见智。但他说礼乐的崩坏已积重难返,则是究竟。是以,以晏婴之多智,便既不能挽救姜齐的式微,也没法禁止田陈的强大,只能听天由命。也是以,他在齐国的政治斗争中严守中立,对统统的政变都不支撑,不反对,不掺杂,最后得以善终。
一场兵变,以昭公狼狈逃窜告终。[31]
三年后,阳虎的野心更加收缩,竟暗害干掉三桓的掌门人,由本身和朋友取而代之。这回,轮到季桓子变成鲁昭公,体味一下甚么叫君臣易位,犯上反叛了。
这实在意味深长。
那么,田陈如何代替姜齐?
灭吴之战,勾践围吴三年,吴人不战而败。吴王夫差派天孙雒(读如洛,亦同洛)前去乞降,范蠡却拎着鼓槌提着战鼓去应对。天孙雒一看这架式,就晓得大事不好。因而天孙雒说:尊敬的范先生范大夫啊,助天为虐不吉利。现在吴国的稻子被螃蟹吃得连种都留不下,贵国就不怕不祥吗?
这是最后的霸主。据《史记》,胜利了的越王勾践带兵北渡淮河,与齐、晋诸国国君会盟于徐州(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周元王也来凑热烈,派人赐以胙肉,封为侯伯。因为有周天子的认证,勾践可谓“真霸主”。比拟较而言,吴王阖闾则只能算是“准霸主”。[1]
究竟上蛮族的一大上风,就在于又霸又蛮。他们血气方刚,朝气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没那么多清规戒律和陈词谰言,也一定都按牌理出牌。
叔向说,先王以礼治国,不肯制定刑律,是怕公众有不轨之心,这才主张师法贤人以德治国。德治,才气肆意利用公众而不生祸乱。相反,如果制定法律还公之于众,公众就只晓得法律不晓得长辈,只晓得律条不晓得礼节,乃至咬文嚼字来躲避奖惩。那样一来,不就乱了吗?鄙人传闻,国之将亡,必行鼎新,说的就是这事吧?[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