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肃宗即位[第2页/共3页]
杨玉环非死不成。
没有证据显现,两人此前有过交集,唐玄宗也不会答应禁卫军司令官与皇太子眉来眼去。实际上,事情以后他们就通衢朝天各走一边。陈玄礼对天子仍然忠心耿耿,一起护驾去了蜀中。回到长安后,又被肃宗安排提早退休。[144]
明显,杨国忠当然是死敌,杨玉环也是停滞。如许就能解释,为甚么杀了杨国忠以后还要杀杨贵妃——如果留下这个女人,谁晓得她甚么时候嘴里又会含块石头呢?
李亨也没有错过机遇。
父老乡亲们又说:至尊必然要走,就请太子殿下带领我等光复长安。我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同心同德,讨伐逆贼。如果至尊和殿下都不留,谁为中原百姓做主?
是以,太子与天子,只能分道扬镳。
六月十五日,玄宗一行筹办分开马嵬坡,但何去何从却又成了题目。经历了腥风血雨的天子变得谦恭,乃至谦虚肠听取了禁卫军的定见。将士们却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的说去陇西,有的说去灵武,有的说去太原,另有人主张杀回长安。最后,还是韦见素的儿子韦谔一锤定音:先去扶风避避风头看看再说。这才有了前面所说分蜀锦的一幕。[138]
统统都那么机遇偶合,又那么顺理成章。
这时,围住太子的已稀有千人。
天子一声长叹:天意![139]
如此仓猝即位,是会引发思疑的,这才有了煞费苦心想出的年号。至德来自《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意为最高品德就是孝。明显,肃宗需求向天下人宣示,他的称帝是为了带领平叛,以便尽快将父皇迎回长安。作为皇太子,这才是大孝,也才是至德,是没有任何品德瑕疵的合法行动。
玄宗无法,只好留下太子做事情。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十三日,也就是跟玄宗分离差未几一个月后,李亨在朔方留守官员的推戴下即天子位,是为唐肃宗。当日,改元至德,是以本年也叫至德元载。[142]
天意即民意。正如李亨之子李倓(读如谈)所说,民气向背是最首要的,而当前的民气所向就是平叛。平叛就不能去蜀中,而应当去西北,去华北。只要高举义旗,结合西北和华北的力量,才气凝集民气,重整国土。[140]
当然,该上演的戏码还得照演不误。礼治的中国向来就是政治舞台,内疚作态是必必要走的过场。是以,李亨即位之前,臣僚的劝进需求多达五到六次,太子才气装着不得已而顺服民意。总之,新汗青总算拉开了帷幕,固然推戴肃宗的官员实在寥若晨星,正如他的当局不过草台班子。
可疑的是王思礼。这个曾经主张将杨国忠挟制到潼关杀掉的高美人,在马嵬坡事情前一天深夜来到金城,被玄宗任命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今后又仓促拜别。题目是此人并没有遵旨履新,而是在肃宗即位后跟随了新天子,官至司空,成为大唐建国以来独一未曾担负宰相而位至三公的人。[145]
但,陈玄礼为甚么要叨教太子?
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北,开元九年(721)帝国在这里设置了朔方节度区。看看舆图就晓得,由北向南的黄河以东,北边是安禄山的按照地河东、范阳、平卢,中间是两边交兵区,南边是洛阳和长安两大沦亡区,河西则是朔方节度区。以灵武为批示部,朔方为大本营,东进能够直捣安禄山的老窝,南下能够光复两京,可谓摆布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