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江南烟雨中[第2页/共3页]
陆游的杏花天,与腐败相连,写得再清寂唯美,再云淡风轻,看在眼里,有前尘旧事垫底,也是彻骨哀伤的。如同一碗七滋八味茶,尝上一口,虽清冷,也苦涩。便不似苏轼的杏花那般宜醉不宜醒: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想起梵高的杏花。与我们的江南遥不成及的杏花。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年,把所绘的《杏花》作为一件礼品送给方才出世的侄子。瓦蓝色的天空,苔青色的暗影,蜿蜒的枝节,溅开乳汁普通的花瓣,开放着,含苞着,没有一点落英,泛出洁白而敛重的光。那光,是梵高一如既往的物我两忘,却承载了生射中生的意义。有些隔世,有些遗世,却让人恋世。
杏花有变色的特性,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跟着花瓣的伸展,色采由浓垂垂转淡,到谢落时就成乌黑一片。(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明朝卷地东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是时苏轼正在徐州为官,一样是受朝中同僚架空。但他脾气疏朗,虽有难过,但仍然能苦中作乐。读这首诗,飘飘若仙,就像喝一盏烈酒,多少力道在心头,倒是飞花似梦,光阴无声。
亦曾幼年飞扬,亦曾裘马清狂,时候如仓促的马蹄,来不及一皱眉一回顾,这悲欣交集的人生,倏忽就过了大半。实在,纵观陆游平生,莫过心头两大郁结:一悲久不见还我国土,二悲未与爱人一世相守。
我没有去太小桥流水的江南,在这寡淡的小半生。可我不肯意心头那点饱满的神驰,就此渴死在本身薄弱的设想中。因而此时,固然只是在笔墨和照片里,对着江南一遍又一遍隔影相望,带着雨点般的甜美,和清薄如纱的怅惘,我也想借一枝宋朝春雨里的杏花,然后,沿着小楼深巷,沿着二十四桥明月,冷静地寻访,幽幽地诉说。
素衣莫刮风尘叹,犹及腐败可到家。
花底相逢少年。只是。在这首诗里,临安城的小楼上,听着深巷卖花声的陆游,已是几番聚散,韶华迟暮。那陌上的花钿。爱月的少年,早已如同轻飘飘的风尘,遁入了沉重又沉重的世味深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杏花的花语:少女的慕情、娇羞、迷惑。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江南烟雨又几重,这个春季,陈腐的杏花,仍然染红了水月微茫,又回身惨白了一地。仍然有多情的墨客吃茶喝酒,赏花吹箫,折一枝杏花,将那心头的悲欢冷暖,写着,念着,怨着,疼惜着,打量着,沉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