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第1页/共3页]
对于清当局来讲,北洋海军的淹没不过是清军在辽东疆场连遭败绩的开端,自3月起,日军前后攻牛庄,取营口,占田庄台。辽东半岛尽归日本之手。跟着战役的得胜,清廷决定与日本媾和。4月17日,清廷特命全权大臣李鸿章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在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故《马关条约》又被称为《春帆楼条约》。
甲午战役的胜利,使日本获得了庞大的战役好处,特别是清当局2亿两的赔款,让日本国库顿时充盈起来。日本将这笔巨额赔款的大多数用在生长军事上,使军事气力有了极大的进步,也使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亚洲“强国”。
《马关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其首要内容为清当局承认朝鲜是“独立”国度,不再与清朝有藩属干系;开放沙市、重庆、姑苏、杭州四地为互市港口,日本有权在这四地派驻领事官;将辽东半岛、台湾及其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付日本2亿两军费。
17日,北洋海军与日本结合舰队在黄海产生苦战。此次海战,北洋海军共出动了10艘兵舰,日本则投入了12艘兵舰。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起首向敌舰开炮,紧接着,北洋各舰一齐发炮轰击。颠末5个多小时的苦战,北洋海军丧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兵舰,此中“广甲”号临阵脱逃,触礁自毁,官兵死伤千余人;日本结合舰队的“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兵舰遭到重创,此中“赤城”、“西京丸”两舰在被拖行后不久即告淹没。
10月24日,由日本陆军大将山县有朋带领的第一军3万人向鸭绿江一侧的清朝守军建议了打击。因为清军士气降落,加上各路人马不能同一调剂,难以构成合力,被日军一一击破,至26日,日军便轻松占据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
明治天皇在听取了竹添进一郎的汇报后,当即增兵朝鲜,与此同时,为了稳定朝鲜的局势,清当局也向朝鲜派出了军队,构成两国对峙的态势。在很多人提出与清朝决一雌雄之际,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看到了日本与清朝的国力差异。他们随即采取交际手腕,结合西方列强向清当局施加压力,迫使清当局于1885年3月与日本签订了《天津集会专条》,由此建立了日本在朝鲜与清朝的划一职位。为了将清朝兵力完整赶出朝鲜,实现侵犯朝鲜的险恶目标,从这一年起,日本大力展开了针对清朝的扩武备战打算。
就在山县有朋向鸭绿江一侧的清军建议进犯的同一天,日本的另一陆军大将大山岩统帅第二军在花圃口登岸。11月6日,日军占据大连,于次日攻占大连湾,在这里休整数天后,兵锋随即指向了旅顺。当时的旅顺约有1.3万清军,但因守将叛逃,兵士群龙无首,偶然应战,于21日被日军攻陷。占据旅顺后,日军对全城停止了惨绝人寰的大搏斗,旅顺成了人间天国。
清朝出兵朝鲜,很快抓捕了插手“壬午兵变”的兵士,以闵妃为首的外戚个人重新节制了朝政。而日本方面则派出了1500名流兵和四艘兵舰,要求朝鲜补偿在兵变中的统统丧失,并且还获得了在朝鲜驻军的权力。由此,日本加快了节制朝鲜的法度。1884年12月4日,在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的策划下,由金玉均、洪英植、朴泳孝等贵族青年构成的亲日派构造“野蛮党”,以“打倒清国”为标语,策动政变,颠覆了亲中当局,建立了由亲日派主导的新当局。亲中派要求清朝出兵平乱,因而,清廷派袁世凯以庇护藩属国为名,于6日率兵进入朝鲜王宫,杀死野蛮党魁首及大臣几十余人,而策划政变的竹添进一郎则焚毁使馆后,叛逃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