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为国捐躯[第1页/共2页]
娟子聪明好学短短几天熟谙了很多字,苏茉儿闲着的时候又教她念了好几首诗,这首《咏穆桂英》让孩子有点吼不住了。
杨大婶叉着腰大嗓门的说:“我说李大敢。有你这么聘请人的吗?不晓得你是个甚么玩意儿的人还觉得你是为了每天禀小宝的钱才让人上门过年的呢。你说说你,要不你的日子能过成这鸟样,明显傻的冒泡还让人曲解你脏心眼子。”
初冬的暖阳晖映在苏茉儿和杨大婶娟子、李大哥一家的身上。他们的面前支着一张桌子,上面摆着杨大婶新出锅的肉包子,另有苏茉儿让李大哥的儿子胖墩儿买来的猪头肉、热大饼、牛肚儿汤,汤里和着红辣椒,热大饼卷着猪头肉,再来几个热包子,一咬一口香。
满门忠烈杨家女,为国捐躯第一先。”
杨大婶家里的儿子是个傻子,倾家荡产讨了个媳妇,厥后生了娟子后就跟人跑了,从那天起傻子就跟丢了魂一样,人越来越傻,垂垂连平常的糊口都不能自理了,一门心秘密等媳妇返来。常日里腿脚不好的老伴儿在家看着傻儿子,杨大婶就带着八岁的小孙女出来卖包子。
杨大婶说着,嘎嘎的笑了起来。
杨大婶笑骂道:“我呸!你倒不傻,虾仁多钱一斤,猪肉多钱一斤,你个小猴崽子光长心眼儿了,难怪不长肉!”
李大哥挠挠头憨笑着说:“小宝兄弟,你可别曲解,俺没阿谁心机。”
苏茉儿说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她再一昂首,好家伙,四周密密麻麻的围了好多人,都眼巴巴的瞅着她。苏茉儿感受讲故事的天禀真不是盖的,急中生智站起来拿过杨大婶放零钱的盆子,摆到地上说:“各位叔叔大爷,大妈大姐小人出来贵地,凑川资回家过年,大伙有钱的捧个钱场,有人的捧小我场,想听下回分化明日中午还是这个处所。”
那日以后,苏茉儿已经在永清镇住了四日,夜里住堆栈,白日还是上街做着卖画卖字替人写信的差事。越往冬里走,赶集的人越多,她的买卖也越来越好了,跟摆布摊儿上的杨大婶子和李大哥也都打成了一片,人家见他是外埠人临时在这戳摊儿赚盘费的,杨大婶中午家里人来给送饭也帮他捎上一碗,杨大婶的包子熟了也给她几个,她除了给人家画个画,写个对子。没客人的时候她也教杨大婶的小孙女认几个字。日子过得倒也有滋有味。
三千巾帼摧敌胆,十二女杰殁关山。
苏茉儿刚要说话,一旁的杨大婶咧开嗓子开腔了,四十多岁的年纪恰是中气实足的时候:“我说沈小宝,别看大婶不认字,可自小上人家平话唱戏但是没少听。穆桂英我不晓得,可咱天朝的穆国公上,当年穆老夫人带着儿媳上疆场打北冥崽子的事我老婆子可都晓得。不过这世上能有几个穆老夫人穆少夫人啊?你歇会儿吧,我们家娟儿一个女孩子家家的将来找个好婆家,会家务、会生娃、会服侍人就成啦,还希冀她能考个女状元返来?”
提起杨大婶的纯肉小笼包,苏茉儿咽下口水,喜滋滋的道:“杨大婶实在不必非是肉的,三鲜的也不错!”
穆桂英因对宋王昏庸、听信谗言不满,不肯意挂帅出征,用绳索捆了文广,筹办进京去官请罪。佘太君以国事为重,劝说穆桂英转意转意,撤销了她的重重顾虑。穆桂英终究同意挂帅出征,去保大宋江山。出征之日,穆桂英满身披挂,威风凛冽,余太君亲身前来送行,大队人马浩浩大荡,前去安定安王之乱。时年,穆桂英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