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英雄落幕[第1页/共3页]
没法长生,国主亦应澹泊有为、广积功德,方能见效。」
崔浩昂首策画,自道武帝拓跋珪即位以来,他与父亲均为天子近臣,深得君王信赖,但清河崔氏毕竟是汉族,朝庭掌权的还是鲜卑族,本身拜寇仙长为师,一方面是佩服其道术,另一方面也想借助玄门扩大本身的权势。
为了修建静轮天宫,寇谦之在话语中不免异化了些夸大之词,甚么「延年益寿」、「江山永固」、「功德美满、位列仙班」之类的誉美之辞。
崔浩先到三清殿礼拜,然后径直朝前面的袇房走去。寇谦之的袇房设在观星台东侧,此处清幽温馨,院中银杏和月桂树,鸟鸣声声与前殿的鼓噪有如两个天下。
假托太上老君所著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寇谦之在书中明白提出,「案药服之,可除病攘疫,毕一世之年。诸欲修学长生之人,好共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炼功成,感彻以后,长生可克」。
寇仙长固然获得国主信赖,天师教在海内亦获得遍及传播,但离寇师所假想的国教还相距甚远。此次国主开口愿奉寇师为帝师、国师,诚为不成多得的良机。
好半天,拓跋嗣才道:「崔卿,朕一时髦起,多服用了两颗金丹,现在肉痛如刺,腰如欲折,实在难受。」
从崔浩的描述来看,拓跋嗣呈现的症状表白金丹之毒渐深,若再不加节制,恐怕命不久矣。
魏泰常六年(421年)正月,寇谦之在纥干山红石崖下立坛,拓跋嗣皇舆亲降,受箓灵坛,授寇谦之为国师,发夫子两万,在纥干山中修建静轮天宫。
轻咳一声,寇谦之道:「国主欲求长生,需离开俗世,埋头涵养,闻不得鸡鸣犬吠之声。」
司马德文在洛阳重新登基,寇谦之命七弟子顾微前去洛阳布道。世家门阀能多边下注,本身负担重振道门的重责,当然不能一棵树吊颈死,何况本身与杨安玄还很有渊源,如果杨安玄真能一统江山,本身还要借势他来传播玄门。
听拓跋珪对道弟子厌,崔浩暗道不好,鲜卑王公当中信奉佛教的不在少数,若让佛门重起,恐怕于己倒霉。
拓跋珪信得较杂,佛、道、巫皆信,及至拓跋嗣因为寇谦之的原因,对天师道更加信奉,道门有压过佛门之势。崔浩拜寇谦之为师,学习
崔浩跟在拓跋焘身后刚出大殿,内侍追出唤道:「白马侯稍候,国主有事相询。」
院门前稀有名道童值守,见到崔浩拾阶而上忙躬身拱手为礼,有人飞奔出院通禀。崔浩一月当中起码有五六次前来拜见寇谦之,不是前来听寇谦之讲道就是上观星台观天象,偶尔也替国主取金丹。
拓跋嗣喘气了半晌,他对金丹是又恨又爱,也曾想过戒断,但是体内有如蚁走生不如死,与其如此还不如金丹中毒而死来得畅快些。
听到群臣问安,强打精力对付几句,又交代拓跋焘好好打理朝政不消挂虑,便伸手挥退世人。
崔浩俯地叩首,道:「请陛下为天下臣民保重,尽量戒除金丹,微臣再不敢前去玄都观为陛下取丹。」
寇谦之不动声色地听崔浩叙说着拓跋嗣的「功德」,脑中却想着苦衷。这一年多时候他从信徒口中获得动静,晓得杨安玄平灭秦国、篡夺凉地、逐走夏人,在汜水岸大破魏军,现在正与刘裕交兵,大有一统天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