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下篇 五金》译文[第5页/共9页]
①人有十等,自王、公至于舆、台:见《左传》昭公七年:“天有旬日(甲至癸),人有十等(王至台)。下以是事上,上以是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②儋、崖:儋耳、琼崖,即海南岛。
银
铜矿石有几个种类,此中有全数是铜而不异化铅和银的,只要入炉一炼就成。有的却和铅稠浊在一起,这类铜矿的冶炼体例是:在炉旁留凹凸两个孔,先熔化的铅从上孔流出,后熔化的铜则从下孔流出。日本等处的铜矿,也有与银矿在一块的,当放进炉里去熔炼时,银会浮在上层,而铜沉鄙人面。由商船运进中国的铜,叫做日本铜,它是铸生长方形的板条状的。福建漳州人获得后,有把这类铜入炉再炼,取出此中零散的银,然后铸成薄饼模样,像四川的铜那样出售。
凡中国产金之区,约莫百余处,难以列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高山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黄金
②促:近。
【注释】
【原文】
①舶来:用船运来。
③陀僧:一种矿石,为黄色的氧化铅。
凡用铜造响器,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钲(今名锣)、镯(今名铜鼓)之类,皆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铙、钹、铜与锡更加精炼。凡铸器,低者红铜、倭铅均平分两,乃至铅六铜四。高者名三火黄铜、四火熟铜,则铜七而铅三也。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便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绕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稀有截。又川北潼川①等州邑与湖广沅陵、溆浦等,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曰金母,其他皆麸麦形。入冶煎炼,初超卓浅黄,再炼而后转赤也。儋、崖②有金田,金杂沙土当中,不必深求而得。取太频则不复产,经年淘炼,如有则限。然岭南夷獠洞窟中金,初出如黑铁落③,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初得时咬之柔嫩,夫匠有吞窃腹中者,亦不伤人。河南蔡、巩等州邑,江西乐平、新建等邑,皆高山掘深井取细沙淘炼成,但酬答人功所获亦无几耳。大略赤县以内隔千里而平生。《岭表录》④云,住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片屑者,或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此恐妄记也。
②鍮(tōu)石:天然黄铜。
【原文】
③舟车稍艰之国:舟车难于达到的偏僻地区。
②故名之曰倭:此言“倭铅”之倭乃狠恶的意义,非日本之倭也。
⑤朱:指朱砂。
【注释】
凡金质至重,每铜方寸重一二者,银照依其则,寸增重三钱。银方寸重一二者,金照依其则,寸增重二钱。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其高低色,分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登试金石上(此石广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鹅汤中一煮,光黑如漆),立见清楚。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惟银可入,余物有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埚中硼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量,另入坩埚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