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集英殿风波 下 2[第2页/共5页]
熙宁三年冬十月,同进士落第、白水潭山长石越入对,言青苗法利弊与改进之议,上善之。退而作《青苗法改进条例及请行农夫互济合作社札子》,上读之嘉叹很久,谓之“天下奇材”。下中书,有诏宰相、枢密院、三司使、翰林学士、御史议行。时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冯京为参知政事,议事旬日,众议纷繁而不能决。安礼、安国力劝安石许之,曰“此亦变法,朝廷无益而有害,又可杜旧党之口”如此,安石久不能决,盖自谓此法于彼所立之法很有更张,而心实善之。曾布又劝其行之,吕惠卿时守丧,书至,力劝安石沮之。
《熙宁年间诸事纪事本末》卷第十二:
从这里前去未几远,便是闻名天下的白水潭学院了。在应天府书院读书的时候,传闻这条大道人来人往,非常热烈,同窗们提及此处,无不眉飞色舞,悠色神驰。本身十六岁分开故乡洪州,到游历天下,二十岁到了应天府,就在应天府书院读了整整六年书,考上举人后,运气就开端变坏,或者就是考不上,如客岁,则干脆就是大病一场,连赴京的机遇都没有。固然一身技艺,却终不甘心去考武举,本朝名将狄青,还不是因为少了一个进士出身而倍受轻视?此时离下一次省试还早,恰好到白水潭来长长学问吧。只是京师物价太贵,但愿白水潭这个处所可不要像开封城里一样贵才好,不然本身毕竟是住不起的。
“卿言极是。”
“有这等事,朕如何不知?”赵顼被石越说得胡涂了。
“臣说并非测度之辞,是因为阿谁结论是臣根据各种环境推论出来的,并非妄言空谈;臣说并非实有其事,是因为臣毕竟并不是处所官吏,并且于天下各处所之事,所知始终有限,以是也难说是实事。”
然其诸法推行之时,亦很有人攻讦不已,惟多迂怪之论。安石既主其议,亦颇保护之。亦此时吕惠卿不在,石越与安石亦颇能相济也。
“以上便是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在朝所讳言也。而反对者则因这些弊端,通盘否定青苗法,不知只要平心论政,对症下药,青苗法亦能够转而为良法。”
“朕也始终觉得卿言有理。然王安石忠贞无能,必不欺朕,且青苗法于国很无益,岁入能增4、五百万贯,有人等闲要废青苗法,也是出于成见,朕终不能因为一些没出处的来由而拔除青苗法。”
石越和李丁文在家里早就把有关青苗法各种商讨伏贴,当下石越便以商奉迎的体例答对:“臣觉得,青苗法的各种弊端,全与官府有关,如果不由官府主持其事,则弊端自除。”
“石卿,上回在集英殿议青苗法,你说朝中大臣都是瞽者摸象,究竟是测度之辞,还是实有其事?”赵顼对石越说话,老是显得很平和,能够这也是一种缘份。
石法行于世仅二年,三路皆言甚便,遂逐次行之天下。天下钱庄之盛,起于此时矣。十年以后,每县皆有钱庄,农夫颇得其利。厥后逐次亦有商贾乞贷生利,钱庄储备不敷,商报酬投机,熙宁十年间,成都、杭州唐氏钱庄及京师桑记钱庄向于钱庄存钱者发放利钱,厥后纷繁效尤。今之学者竟不能知熙宁十年之前,凡于钱庄存钱,不但未能无益钱,反需付保管金。此亦熙宁年间事之要者,兹附记于斯。而国子监及诸学院为此开管帐之课,财务审计,统计报表之风,究其源,亦起于石越之改进青苗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