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番外三 注定的命运[第2页/共5页]
见两位阿姊正温言欣喜濮王妃阎氏、嗣濮王妃周氏,贤人遂来到堂兄魏王李徽身边,低声道:“阿兄,节哀。”看起来堂兄并未涕泪交集,但微红的双目与略有些茫然的视野,足可证明他正沉浸在哀思当中。
这一日,秦国长公主与吴国长公主前来拜访。与她们一道来的,另有已经削发为女冠的魏王妃杜氏。
应国公展开了他新绘制的舆图,指了指北方、西北、东南等空缺之处:“从波斯与大食人处扣问可知,天竺在东南,北方不过是一群游牧胡人,西北则除了拂菻(拜占庭帝国)以外,另有零散的一些胡人国度。不知,贵主想当哪一国的摄政长公主?又或者,哪一国的天子?”
“陛下。”许是因方才抽泣过之故,李徽的声音有些嘶哑,“臣父归天,臣须得为父守孝三年,陛下尽早作筹算罢。”
五年后,大唐与天竺开端贸易来往。又五年,燕王发明,兄长终究在波斯都护府西北寻了个合适的处所安营扎寨。因而,他喜滋滋地让杜重风辞去波斯多数护之职,从速投奔了堂兄。远在长安的贤人反应不及,只得命侄儿嗣濮王李峤远赴波斯都护府,持续担负多数护之职。
对于大魏两位并立的建国天子,几近没有任何人思疑他们之间的干系。是的,史上第一对同性天子夫夫,的确令人大开眼界。在《魏史》的记录里,他们向来不粉饰也不明示相互之间的干系,但是“同卧起”,一场昌大豪华如同大婚的双人即位典礼等等,都可证明他们之间的干系。
贤人垂眸:“就算朕亲政,也需求阿兄阿姊帮朕。”
当他们归天以后,皇位留给了与他们几近流着一样的血的孩子——天竺女皇的季子,这孩子同时流着李家与王家的血,改姓李,过继在两人膝下。
【四】
再两个月,安西都护府又报,魏王与燕王听闻大食将波斯灭国,深感怜悯。正值波斯王子前来乞助,遂筹算替波斯讨回公道。
但是,不管世人如何各式猜度,魏王妃都安然安静地在魏王给她修的道观中生活着。偶尔为大长公主、长公主们做一做道场,或者恩赐药材衣食等等,日子过得比很多平常内宅夫人安闲安闲很多。魏王也时不时地会去看望她,稍坐半晌便分开。
“……”贤人沉默半晌,方应道,“阿姊放心。”
三个月后,安东都护府传来动静——魏王与应国公带着部曲,帮手燕王大破靺鞨余部,并将暗中勾搭靺鞨的新罗从舆图上抹平了。随后,战战兢兢的百济当即上表哀告成为大唐子民,贤人大喜之下,封其国王为百济亲王,世袭罔替。当然,百济亲王及家眷今后迁往长安居住。
“朕想让阿兄夺情。”贤人觑着兄长蕉萃的神采,声音越来越小,“但朕也晓得,阿兄必然不肯意。尚书省另有秦姑父在,阿兄尽可放心。待到孝期以后,返来持续当朕的宰相。”
同一时候,收到燕王去官信的贤人只感觉两眼一黑,对这位率性的堂兄顿时无言以对。当然,燕王殿下也并非毫无筹办,保举了自家另一名副多数护程青代替安东多数护之职。贤人自是准了,又派了好几名年青官员前去帮手,这才将战后的安东都护府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