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这一拜[第1页/共3页]
“贤侄,在我府上,你不算外人。何况你与小女诏姬春秋相若,又与我蔡家有恩,是以我们之间不必以官职相称,显得太生分。固然老夫的年纪比你父亲还大上一些,但逝者为大,你就叫我叔父吧。老夫与你二叔李傕同殿为臣,官职相称,你叫老夫一声叔父,老夫还是担得起的。”
老夫子之称呼从何而来,不就是保护礼法和祖宗之法的老固执嘛!
蔡府坐落于皇宫东面,这里是朝中三公九卿的堆积地,也是重兵看管的室第地区。
而你与李傕因家事反面,另立流派,确是给了董太师可趁之机,因而他顺势将李傕麾下最具战役力的龙骧营划到你的名下。如许以来,即便是李傕心生不满,却也只好忍下这口气,因为你是李家三代当中的嫡宗子,接掌李家部曲龙骧营也是完整合情公道的。只不过龙骧营勇猛善战,放在城外驻扎倒是有些可惜,无用武之地;时候长了,怕是将士颓废,士气低迷,战力必定大减。
太师董卓极其看重蔡中郎,恩宠有加,犒赏丰富,这是满朝文武众所周知的事情。
由此可见,礼节在大汉天下已经深切民气,并作为孝廉举士的基石。
遵循大汉礼法,直系支属病逝后,后代需守孝三年,而老婆和妾室则是守灵三年。
如果李利此时向蔡老夫子提及倾慕蔡琰之事,那无异于自取灭亡,而后恐怕就与蔡琰无缘了。
畅怀大笑之余,蔡邕对李利说道:“文昌,董太师之以是不派你随军驻扎安邑,实则想减弱你二叔李傕的兵权。当然,这并不是说太师不信赖李傕,而是他作为主上的驭下之道,不得不如此,恰当的防备必不成少。
“贤侄啊,李傕将军已经率军驻防安邑,为何太师独独留下你留守京师呢?”
只要蔡老夫子还活活着上,那李利铁定没戏,趁早绝了这份心机。
东汉以孝道和礼节治天下,世人皆重礼节、守孝道,就连朝廷征辟官员也是以举孝廉为正统入仕之道。
确切,如果李利自恃对蔡家有恩而不肯登门拜访的话,那他在蔡邕心中的印象将会极差,乃至会将彼其间的这份恩典都冲淡得无影无踪。
蔡府在这一片府邸当中极其显眼,宅院很大,与司徒王允毗邻而居,却比司徒府邸大了两倍不足。
毕竟蔡老夫子中年得女,老婆产下蔡琰以后,没过几年就病死了,他单独把女儿扶养诚仁也不轻易,该当受此一拜!
只要蔡邕寻得机会酬谢了李利的援手之情,那么而后彼其间将再无干系,形同陌路。
只是王允办事谨慎,言行举止滴水不漏,导致董卓一向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将他撤除。
“呃,如此甚好!小侄早有此意,只是我生姓莽撞,不敢冒昧,恐怕有损叔父名誉。今曰蒙叔父不弃,小侄得偿夙愿,当真是平生之幸事。叔父在上,受小侄李利一拜!”
此次他确是把一向闭不见客的蔡琰也呼唤过来,可见他当真是没拿李利当外人,仿佛如同亲侄儿普通对待。
至于蔡琰为甚么没有被王允所杀,这倒是未解之谜,或许是她卫家儿媳的身份帮她躲过一劫,亦未可知。毕竟河东卫家是武帝期间大将军卫青和皇妃卫子夫地点的家属,真正的百年望族。这等显赫之极的家属,即便是卫家弃妇,也不是普通人能够随便殛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