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8)[第1页/共2页]
“河堤里女人家很多,明天也让俺老婆来。”大汉行动盘跚,走不快,咕哝着甩出一 句,像说给本身,又像是说给二人。
两人冷静前行,各想苦衷。见一个丁壮大汉提着土筐和扁担一瘸一拐走着,衣服肮脏 陈旧,发髻里外尽是土尘,脸颊上另有一道道清楚的泥污。
世人不解,望着道行。 本来,延福禅寺兴建于佛教最为昌隆的南朝梁武帝年间。天子带头以身舍寺,处所士绅争相仿效,千墩人王束虽没有捐躯,却舍宅捐建了这座寺院。禅寺也是运气多舛,近千 年来几经荣枯,元末又毁于烽火。洪武年间,天下承平,处所要求重修,太祖晓得该寺的 汗青,建议里人集资,保佑一方百姓,禅寺才重新建起,成为小镇的一景。
“夏大人那里话,朝廷几位大员一来,小寺蓬荜生辉,何来滋扰?再说了,近年来苏 松洪涝颇乃,若无朝廷治水,小寺一旦毁于水患,那会孤负了太祖一片慈悲之心哪!”
他想起来,洪武末年湖广一处山民造反。不是官逼民反,又是甚么?但能活下去,百姓们谁愿去冒杀头的伤害?难怪今上常说“德厚者为守令”,显见他对处统统司的正视,洞见长远。说话间,两人已到了千墩小镇的延福禅寺。 “夏大人及诸位大人辛苦,”一个肥大的和尚双手合十,半眯着眼睛,“贫僧本日破戒了,略备些时蔬和薄酒,也为治水尽微薄之力,还请各位赏光。” 说话人就是寺里的方丈道行,道衍最小的师弟,经道衍保举,由僧禄司任命,客岁才来的延福禅寺。原吉虽和道行打仗未几,却惺惺相惜,很说得来,以是,原吉干脆就把官 员和差人的炊事用度从县衙拨到寺里,一则离工地近,二则少了很多人来客往的应酬,晚 上静下心来还能读读书。
“服从。”差人带大汉走了,那男人还不时转头,想看清身边这两个官员的模样,还是没看出来。
“这位大哥,身材不便还来工地了?”袁复主动搭讪道。 “啊?不是的,”丁壮大汉早传闻了朝廷大员布衣徒步驰驱工地的事,固然认不清,也加着谨慎。“脚下打了泡,行走不便。俺就是这千墩人,早晨叫老婆弄盆热水烫烫,来 日就没事了!”
“延福禅寺不大,但寺里香火甚旺,”道行说,“四周八方、三教九流而无所不纳。 因此,大人之治水、之风采,风云际会般会聚到寺里,百姓的态度就是一张晴雨图,言语 之间,能品出百姓的恭敬和恋慕。我敢说,大人做的是一件流芳千古的大功德。”
知县苪鲇因为措置一些急务分开了一下午,此时也追到寺里,他和道行熟,酬酢了几 句,就催着开饭。道行笑着,将几人带入后院和尚的用膳房。
一阵阵开朗的大笑,漫过河坝,漫过田野,氤氲在周遭百余里的治河工地上。这笑声是一种调和,是一种奋进,是一种力量,人们从笑声中感受出了这个期间的巨大,而巨大的期间必然会有巨大的创举。
夏原吉向男人招招手,转头又望了望黑乎乎的大堤,感慨地说:“初浚诸浦之时,看 民工的神态,还是出工不着力的多,没几日,干劲就不一样了,多好的百姓啊!你给他一瓢, 他还你一桶,工地上那么多独轮车,还是不敷,还得有人用双肩担着土筐飞奔,从早到晚, 几无休时,乃至于脚下生泡,双肩磨烂。再上奏皇上,拨一批独轮车,就不会有肩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