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下江南钦差治水患 上条陈诸生献锦囊(1)[第1页/共2页]
“臣对近年苏、松等府罹灾状况体味一些。”户部尚书郁新说,“去载以来,浙西诸 府淫雨至旬日不休,低田尽没于水,高处水亦数尺,农夫无法,祈天不该,一桶桶、一瓢 瓢舀水救田,岂补于事?无衣无食,腹饥力竭。小儿呼父母,老弱觅壮儿,饥行于道,至有投于河者。待有司禀于朝堂,陛下发粟施助时,不知已死了多少百姓。”
皇上所谓《禹贡》的“三江”即吴淞江、刘家河、大黄浦,那是太湖泄水出海的三大 江河;“震泽”是太湖的古称。
浙西大水,水漫太湖,数千顷农田被淹,国度赋税重地、太湖周边的苏、松等府受灾 尤重,很多官员因坐视水患,被逮下狱。处所大员的疏治不力已令人气恼,早朝时群臣又 争辩不休,相互推委,莫衷一是,永乐大发了一阵雷霆,以后,便把金忠、郁新、夏原吉、 蹇义等六部几位重臣找来,在武英殿便殿议事。
喜好武英殿请大师保藏:武英殿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我朝财赋重心在江南,而江南的财赋重心则在姑苏、松江、嘉兴、湖州等府。”永 乐开门见山,还带着方才上朝时的肝火,调子很高,早就迫不及待了,“众所周知,太祖 创业之时,依江南数郡之供应,安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北破多数,赶走残元。开 国以来,洪武二十六年,国度税粮二千九百四十四万余石,而苏、松二府税粮四百零三万 石,占到天下税粮非常之一还强,乃至比同是江南的其他省分的数量还多。”
原吉的话说到底子,永乐点了点头,他对本身力排众议擢拔的这位尚书非常对劲,早 晚有一天,夏原吉会全面代替郁新,成为大明度支赋税的第一能臣。
永乐声音低下来,像是惭愧,又像是无法,“然苏、松等府近年水旱接踵,民罹温饱, 朕深忧之。虽朝廷施助及时,然蠲免税粮动辄数百万石,只出不入,已严峻影响国库支出。”
位于南京畿辅之地的太湖,是当代滨海湖的遗址。约莫在一百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但是,奔腾不息的长江和涛似连山的钱塘的泥沙一每天腐蚀和淤塞,经年累月, 聚沙成塔,把它逐步与大海隔断,构成了一个周遭八百里、三万六千余顷的本地湖泊。它 的四周因阵势凹凸,则又群星捧月般漫衍着淀山、三泖、昆承、阳城等湖群,水乡泽国, 又有二百余里外的陆地调度,故而太湖周边气候暖和,特产敷裕,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 的鱼米之乡。
这今后,永乐对原吉更加信赖。刚才一番话,原吉又抓住了关头,深合了天子之意。 永乐接话道:“《禹贡》上说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甚么意义,就是连通江海的三 条大江疏浚了,太湖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卿与朕的设法符合,唯其如此方可根绝水患。 某郡、某县既不能独立承担,那就由朝廷派出钦差,调和各方,通力合作。金忠说说,谁 做钦差最合适。”
永乐皱着眉,灾后惨状他能够设想。但施助只属于过后挽救,于水患无补,关头是要处理泄水题目。
洪武年间,永乐对夏原吉的为人处世只是有所耳闻,以是,他更信赖本身的眼力,建 文四年七月,户部侍郎夏原吉和吏部侍郎蹇义一起成为永乐任命的第一批尚书。上任伊 始,原吉佐理郁新,不便插手部务,便受命对洪武以来的赋役诸制一一做了核定,建白陈 策三十余条,繁文缛节于行不便的一概简化,做了一件上得帝心、下得民气的大功德。永 乐欢畅地说:“祖宗之大经大法万世万代不成变动,其他诸制诸条就当因时因地损益,以 便下民,岂有长久稳定之道?官民高低既觉得便,全面推行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