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消失的五百六十万两国帑[第1页/共5页]
谁上在这道奏疏上署名,谁的宦途堪忧。
“也就是说,年均红利为四十九万两。十八年下来,太仓积银应为八百八十万两。”
陈清脸上出现笑容,说了一句令常风振聋发聩的话:“为江山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
陈清先署了名。常风在他前面署名。
文官并非大家皆恶。
故而常风对陈清非常尊敬,拱手道:“陈老部堂。”
陈清担负这个职位的时候并不长。只要短短半个月。他是在正德帝即位后,由内阁保举调来户部的。
“历任户部堂官,到任后都对前任亏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经年累月,亏空就像是一个庞大的雪球,越滚越大。”
当晚,陈清的门生,兵科给事中徐忱也在奏疏上署了名字。
大部分文官都是满嘴仁义品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嘴上造福百姓,内心升官发财。
单说吃喝一项,直接吃掉了国库的六成存银!
陈清听了这话瞋目圆瞪:“鸡零狗碎?我要举发的大案,事关朝廷财务大计!”
常风问:“陈老部堂,你说是来找我举发大案。你想让我如何办这件案子?”
“那我这个户部左堂就断乎当不下去。会被调到南京充当虚职。”
陈清一拍桌子,从牙缝里积出一个数字:“三百二十一万罢了!”
北镇抚使尤敬武拱手:“陈老部堂,久仰久仰。来鄙司有何贵干啊?”
像陈清如许真正将这句话放在心中的,凤毛麟角罢了。
所谓仓场,指的是通州粮仓、国库太仓。大明的钱和粮全归他把守。
吏部正在走升任法度,他即将被破格汲引为浙江参议。
常风叮咛钱宁:“你跟敬武先退下吧。”
(本章完)
有其师,必有其徒。
常风问:“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敢调用五百万两银子?我活剐了他!”
“刘瑾,宣旨,让那三位君子入宫见驾!”
常风晓得,陈清是在拿他当刀。
常风道:“我记得弘治十七年冬至日早朝,户部尚书佀锺禀奏过,户部账面存银八百八十万两。”
“我是锦衣卫的批示使,总配接你举发的案子了吧?”
尤敬武答:“鄙人锦衣卫批示右佥事兼北镇抚使,尤敬武。”
陈清在户部总督仓场事。这是个了不得的差事。
常风道:“陈部堂,甚么大案?请讲吧。”
“锦衣卫不成能把拿国帑吃喝的历任上万京官全抓起来。”
常风倒吸一口冷气:“莫非国库出了盗银的惊天大案,库兵们盗走了五百多万两银子?”
常风滑头的一笑:“为何陈部堂不将此事亲身禀报皇上?户部左堂是能够要求皇上伶仃召见的。”
往严峻一点说,这道奏疏指出了弘治乱世埋下的亡国隐患。
这在文官中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
陈清道:“你不配,锦衣卫中有人配。叫常风来见我。”
任何一个通过苦读四书五经步入宦途的两榜进士都晓得这句话。
正德帝道:“呵,前两天‘弘治后三君子’还摆出一副贤臣模样,领着文官们上奏疏,劝朕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