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官员人人皆知,人人不言的秘密(五千字章)[第3页/共5页]
一名力士领命而去。盏茶工夫后返回:“常爷,县衙外堆积了数千百姓。说是要伸冤!”
所谓官斛减容,就是在收田赋的计量衡——官斛上做手脚。
一名力士端着一盆凉水,给黄知县当头浇下。
常风问:“黄知县为何要承认是他贪墨了一万三千石粮食?”
白叟道:“事情我已经说清楚了。请上差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我们黄彼苍。”
常风心中有些好笑:之前只传闻过胆小包天的清官。这转头一次见怯懦如鼠的清官。
常风朝着那白叟一拱手:“白叟家,我们衙内一叙,如何?”
黄知县叩首如捣蒜:“下官有罪,下官有罪!”
白叟答:“门生是宣德八年保定府院试的秀才。”
粮长、差役们会用“官斛减容”和“淋尖踢斛”的体例压榨百姓。
莫非说全部大明就没一个真正的忠臣?
现在的知县是好官黄伯仁。若出了灾荒,他必然会拿囤粮施助百姓。
常风问:“此话怎讲?”
常风从黄知县的眼神中发觉到了棍骗!
比方一个老农遵循官府布告,送来了一石上等好米。本来官府对付八钱银子收买。
白叟侃侃而谈,奉告了常风一个官员们大家皆知却大家不言的奥妙。
“冤枉啊!”他们齐声高呼。
天下州县的百姓,客岁皆遭到了官府两次剥削。第一次剥削是交田赋,第二次剥削是囤粮。
徐瘦子笑道:“我们还没查,他就吓倒下了!看来公然有鬼!”
更可气的是,体味真相的文官们,无一人提示弘治帝!
弘治帝旨意上的“囤粮”不是纳田赋,近似于官方粮食收买。
钱宁拿出一份名单册子翻了翻:“是咱北司的小旗王德发。现在他应当在唐县。”
钱宁道:“常爷,这厮不是装晕。”
连王恕、马文升都没有对弘治帝明言。
常风大怒:“圣旨上定的数量是一万六千石。你这里竟有一万三千石都是沙子碎石?”
常风问:“白叟家自称‘门生’,是有功名?”
黄知县战战兢兢的答复:“三,三千石。”
可算抄着了!除了田赋外,又多了一笔肥得流油的大进项!
“两个玉戒,别离刻着‘忠’、‘孝’两个字。”
官斛小了,百姓交的粮天然就多了。多出来的那部分,就被粮长、差役直至县丞、知县一层层朋分掉了。
一个七十多岁的白叟站起家,跟几个青壮翻开了一把万民伞。
常风走畴昔探了探黄知县的鼻息:“气味奄奄啊。去,找个先生,给他好好瞧瞧。得想体例把他救返来。”
大明官仓所用麻袋,大小都是牢固的。每个麻袋装麦子能够装一百斤。
常风诘责:“粮呢?”
黄知县的胖脸已经面无赤色:“是。”
钱宁毫不客气的抽出绣春刀,刀尖捅在了黄知县的肥屁股上。
白叟道:“敢问上差。你出京以后,可有微服私访,与各处的贫苦百姓深谈?”
那七十多岁的白叟久经世事,仿佛看破了常风的设法。
本来应当装一百六十六斤的一石斛,有些只能装一百五十斤。黑心些的处所,一石斛实际只能装一百二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