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民间百姓(七)[第2页/共2页]
家里的地被叔叔伯伯们“分”走了大半,只念在他是男娃的份上,给母子俩留了点口粮田,那点田的出息够干甚么?吃都吃不饱,更别说买盐买针线。
十岁的女娃娃蹲坐在石块上,她猎奇地问:“俺娘说,之前不给女娃分地,女娃不分地,靠甚么用饭?”
另一个娃娃说道:“她们能去城里做工!跟我娘一样,去当个织娘!挣得可比种地多。”
他们乃至不感觉贩子是老爷。
不过粮食也并不能随便买卖,这会赐与粮商们哄抬粮价的资格,官府会遵循定量收走牢固的分量——遵循最低的产出来收。
“好人在好时候才有好命。”男人望向远处,“没好日子,好人就是猪狗,人家看你乖顺欺负你,看你不乖顺也要欺负你。”
村庄没有粮仓,只要所属的城边有。
女娃娃更奇特了:“那别人不给她吃了咋办?”
那娃娃说着,高傲的挺起了胸脯。
身边的火伴笑她:“这你都不晓得?嫁人呗,吃别人家的。”
“现在的日子可比当时候好过很多。”
中年男人点头说:“当时候哪有这么多厂子,就是织布,也轮不到村里人,还不是一家子都种地?”
“俺年青的时候啊,那些收粮的大老爷们只给我们一点钱,那点钱还不敷重新买回粮食的钱,可那有啥体例?买种子要钱,买盐要钱,针线要钱,不卖?不卖就没钱!当时候可没啥挣钱的体例,可不就是大老爷们说啥是啥,还怕卖得晚了,老爷们又压价。”
过了那段时候,他们的日子就变了,不再能上山下河,几克日日除了帮家里干活就是上学,村庄里没有黉舍,他们得长途跋涉去四周的镇里。
他们已经对现在的糊口习觉得常,不睬解粮商如何能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么大的胆量。
他家是村里最有钱的人家,爹留在村里种地,娘在城里织布,他又是父母年近三十才生出的“老来子”,前头的兄长姐姐都已长大成人,有的留在村里种地,有的出去找活,日子非常津润。
村人们种地现在还不必交税,收上来的粮食各家晾晒好后,留下本身来年吃的那部分,剩下的大多卖给了官府。
且即便如此便宜,食堂也并不贫乏油水,植物油是没有的,但豆油却还能在羹汤上出现油花,杂面馍馍也能管饱。
剩下的才是农夫们能自在买卖的分量。
农忙时节几近没有歇息的时候,一村男女长幼都有各自要干的活。
农夫们俯身在地,一刻不断的收割着,他们已经风俗了锋利的铁制镰刀,无能脆的堵截麦秆,而后有人赶来牛车驴车,将麦秆收走。
乃至常常一周才气回家一次。
中年男人坐在草堆里“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