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1页/共3页]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俄然看到前边的马路上有很多到的大巴。此中有两辆大顿时还印着“武警体育学院”等等这些让人放心的字样。我们赶快跑畴昔,一问代价,只要25块就行了,比陈刚说的代价整整便宜了一半。我们感觉好划算,但想起陈刚的再三叮咛,还是有些踌躇。
又一个“拾花工”快言快语道:“就是,不知你受不受得了阿谁罪?你想想,别说哈腰不断地拾棉花,就是让你捂得严严实实地在骄阳下站一天,从早上七点干到早晨八点,你能受得了吗?”
固然是夏天,但为了夏季时不要费钱买厚衣服和棉被,我们几近把统统的衣服和被都带上了。我们和很多初度进城务工的乡村人一样,背上背了扎得紧紧的被子,叠得四四方方的,很象电影里那些急行军的甲士。我们手里别离拎着一只尽是衣服的蛇皮带,蛇皮袋之前是盛化肥的,我拎的蛇皮袋上是两个字:尿素;丽娟拎的蛇皮带上面有四个大字:碳酸氢氨。我们另一手提着吃的东西,吃的东西除了路上的干粮便是装酸菜和辣椒的瓶瓶罐罐。传闻那边的东西又贵又不好吃,我们恨不得把家里统统的东西都带上。
我的身边也挤满了“巧手拾棉”的人们,从她们相互之间的群情中,我才晓得,她们是到新疆拾棉花的,上这列火车也只是为了转车。她们有一个同一的称呼,就是“拾花工”。新疆种了很多棉花,因为人少地多,每天棉花成熟季候,本地人捡不完,只好费钱请人。
妈妈们这辈子就围着丈夫、孩子、庄稼和锅台转,连县城都很少去,她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那几句:“对下属要尊敬顺服,对同事要谦善谦让。不管走到那里都要少说话多做事,亏损就是占便宜,这些都是老祖宗的古训,今后你会明白的。”
有一个大哥的“拾花工”向一个较为年青的“拾花工”描述拾棉花的感受:“新疆的棉花种得又矮又密,棉树的高度只到膝盖,哈腰弯得很低,实在弯不下去了,就蹲一会儿再弯。我第一天干时,累得腿脚也肿了,脸也肿了,浑身骨头象散了架一样,早晨睡觉,两条腿脚都并不拢了。”说到这里,她神采痛苦。
这些“拾花工”,有很多人都不是第一次去了,以是对新疆很熟谙。按她们的话来讲:“新疆很多处所都肥得很,地上是白花花的棉花,地下是黑溜溜的石油。”
此次离家,一方面是为了找到该死的齐怀义,另一方面是为了过上城里人的糊口。现在有权有势的人和社会财产都集合在城里,农夫日夜劳动,却如何也赶不上城里人的糊口。城里人享用着医疗保障、低登科分数政策等等全面的福利待面,农夫抱病却只能等死。之前还能够通过比城里门生支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尽力学习来窜改运气。但是现在,连这独一的前程也堵死了。
能够是因为受了礼遇,刚才问话的城里老太太有些愠怒,用极不友爱地语气说:“那你们为甚么不到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里打工呢?现在很多人都到那边打工呢,能够一年四时打到头。”
我们买的是硬座车票,车上人很多,我们只好站着。本来想有人下车或许能找个位置坐,谁晓得越往前走,上车的人越多,天又热,我们就象坐在蒸笼里,浑身被热气蒸得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