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二章 本周科普,请跳过[第1页/共4页]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甲明银得勒,柱触玉小巧。猿苦啼嫌月,莺娇语(讠尼)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赵瑟清类似,胡琴闹分歧。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倚丽精力定,矜能意态融。歇时情不竭,休去思无穷。灯下芳华夜,樽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伊夫筝之为体,惟高亮而殊特。应六律之修(攸)和,与七始乎慈动静。括八音之精要,超众器之表式。后爱创制,千野考成。列柱成律(陈),既和且平。度中表率,不缩不盈。总八风而熙泰,晃贯彻而洞灵。牙氏攘袂而奋手,钟斯倾耳以静臆。奏清角之要妙,咏绉虞与(以)鹿鸣。兽连轩而率舞,凤琅沧而集庭。众多浮沉,逸响阐扬。禽然若绝,咬如复回。尔乃秘艳曲,卓砾殊异,周旋去留,千变万态。”
古筝图片
从应邵的《民风通》所载可知,汉之前的筝其轨制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鼎新,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申明,汉朝在西北地区已经传播瑟形的筝了。
传闻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明显不是官方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该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称道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辩驳政治上不消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是以,筝在秦国的风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美也就该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向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考虑的处所,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是以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如果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明显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情势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官方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官方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左手弹奏技法:筝的左手吹奏技法有按、滑、揉、颤、泛音等,筝是半牢固音阶乐器,它以五声音阶定弦,所谓“以韵补声”就是左手按音的奏法,弹出本弦发声以外的音叫做韵。通过凸起左手按颤取韵,丰富了筝的表示力,彰显了筝旋律的奇特本性,即成为“以韵补声”。[2]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这些年有人以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整具有能够性。但是按照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有这类能够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调,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风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类能够。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有能够性。因为蒙恬苗条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今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起码要晚十六年!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录失误,因而以讹传讹有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