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不甘(第二更)[第2页/共3页]
皇上的话让文祥、桂良两人纷繁点头称是,而桂良更是直接说道。
“崇祯对吴家可谓恩重如山,可吴三桂又岂能念及些许皇恩?我们对汉人有恩,可别忘了在汉人的眼里头,我们还是满人,到时候,如果天下局势如此,保不齐,明天的忠臣里,就会出个吴三桂来!”
“你们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出了这都城,去了满洲,那些个汉人能放过我们满人吗?”
桂元试图开导着皇上,作为他的岳父,有些话他必必要说。
此时的奕訢明显有些神魂不定,曾多少时,在天国诸王内哄、石达开出走时,他曾和很多人一样,以为这是祖宗保佑,是祖宗的泽德所系,乃至想到了在不久以后,粤匪既可安定,那几天,好动静不竭,乃至就连借洋债的事情也有了下落,在天津与洋人谈判的借债一事也有了下落,这是在美国驻华公使的建议下,以长芦盐税向本国银行告贷1500万两。有了这笔告贷,朝廷不但能度过面前的危急,更能练出十万洋枪队,用于弹压粤匪、汉逆。
民气散了!
“万岁,汉臣不成信,我们现在也得用,要不然,就凭着我们这么些满人,想守住大清国的天下事千万不能的!”
“皇上……”
“桂元,朕晓得,如果想安定这汉逆,就必必要用汉臣,即便是他们再不成靠,也要用他们。可,可朕不甘心啊!不甘心大清国的天下,毁在汉臣的手里……”
“是啊,这几天朕心神不宁,感觉到处是不祥之兆。在张亮基降贼以后,先是骆秉章、然后是叶名琛,这些个封疆大吏一个个的接连降了贼,可谓是恒古将来之事。想我大清泽德天下,成果这些人不知报效,挑选背叛降贼,这几天,曾国藩几近一天一个六百里加急,奏报福建景象,却又说不出个以是然来。我传闻,就是都城当中,也有人挂冠而去,一去毫无音信,有人去南边做了官,难哪!自进了玄月以来,京官们便纷繁乞假,并且也愈来愈多,这不是好兆头啊!”
“皇上也不要狐疑太重,我虽说也感觉的那些个汉臣不成靠,可像曾国藩和另有山西的赵子玉像是有知己的。”
“皇上,当年三藩起事的时候,不也是如许的局面,吴三桂一反,天下皆反,当时候圣祖的局面可还不如本日那!”
汉臣不成靠,祖训如此,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更是如此,从张亮基、骆秉章以及叶名琛降贼当时起,对于汉臣包含文祥在内的统统满臣,那份防备之心也就更浓了。
“还记得明朝的永历是谁用弓弦绞下的吗?”
他曾经以粤匪伪王内哄、石达开出走,将会大伤粤匪元气,究竟也是如此,可谁曾想石达开出走后,却带领数十万精锐北上河南,与河南发匪合流,大有渡河北犯之势。至于朱逆其东征之时,他觉得必然会汉粤两逆攻伐不竭,这也是个好动静。
文祥在一旁为“汉臣”说了一句“公道话”
紫禁城的东暖阁中,除了寺人那尖细的嗓音以外,再也没有了别的的声音,坐于椅上的奕訢,这位期近位时曾誓“要与汉臣同治天下”的同治皇上,却只是一副愁眉不展之状。他面前的茶杯,这会已经不见了涓滴热气,但是在寺人念着朱贼于江宁孝陵祭朱元璋的祭文时,他却端起那茶喝了一口,只是却不知那茶早就凉了。